京城外官道中,一隊打著各種旗幟的隊伍正徐徐入京。官道中的行人紛紛避讓。

    從亮出的旗牌和路線上看,這是出使歸來的隊伍。

    眼看著京城在外,出使韃靼外加路上耗費時間快三個月的梁儲心裏長長的鬆一口氣,對身旁湊過來的韃靼使者、王子的長子圖魯道:“前麵就是京師,還請王子約束部眾,勿要生事。”

    圖魯二十歲,麵色紅潤,頭發紮成辮子,穿著麻衣,用蹩腳的漢語道:“梁大人,我會的。”

    他的目光看向巍峨的京城。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繁華的城市。一百多年前,他的祖先們曾擁有這座城市。而更遠的年代,在窩闊台汗的治下,草原上的和林城曾是世界最富饒的城市。

    當此之時,他一邊回答著漢官的話,一邊暢想著先祖的榮耀。

    梁儲聽得怪異,輕輕的點頭,帶著隊伍返回京中。

    …

    …

    韃靼使團的到來,令京師中一陣熱鬧。朝堂、各朝臣們私下裏的聚會中,街頭巷尾都在談論此事。

    王子當年不是沒有朝貢。弘治元年,王子帶兵到大同城外,橫亙三十餘裏。請求朝貢。因朝中意見不一,隻允許了部分韃靼人來京中朝貢。

    而是朝貢,在遞交的國書中,言辭傲慢,自稱大元大可汗。且讓明朝限期答複。

    所以,在熟悉內情的人看來,弘治元年的“朝貢”根本不能拿出來吹噓。否則容易把牛皮吹爆啊!明眼人都知道怎麽回事。

    話國朝的“朝貢”,那次不是賞賜豐厚?不然,那些國為何年年來,太宗皇帝時還限製東瀛國來的次數。

    這些議論最終都通過京中的兩份報紙反應出來。真理報、論道報上不斷的有文章評論此事。

    按照大明的國情,鼓吹大明、韃靼友好是沒有市場的。弘治朝雖然在對外戰爭中表現的很爛,但是大明的輿論氛圍向來是強硬為主!正所謂:不和親,不割地;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如今京中的主流論調是:國朝的新秦伯在西被把韃靼王子揍的嗷嗷叫。現在和他們談互市,隻是免得日後再興刀兵。

    要是在韋州大捷之前,京師的輿論敢這麽吹,且讓文字流傳下,那是要被人笑死的!因為,韃靼人時不時就會來邊境搶一把!他們可不怕明朝。

    這會很尷尬!

    但是,現在這麽吹,還真有點儒家“悲憫人”的範兒。近一年來,韃靼人基本都不敢入寇。

    其實,真正的原因,朝堂內的重臣都知道:大明此時的國力根本不足以支持滅國之戰。所以大明是以貿易手段來羈絆、削弱、挑撥韃靼諸部。

    六月初一,弘治皇帝在奉門早朝,接受韃靼使臣遞交的國書,朝臣們悉數參加。

    張昭亦在早朝之列,在文武百官的注目下,當場領下和韃靼使者談判的事宜。由禮部、鴻臚寺協助。

    不得不,華夏的禮部卻是是一個很奇特的部門。它管著教育、翰林升遷、禮儀、外交、宗教等事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