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絮雪不大理解“真理報”這個名詞,不過既然是張昭想出來的,她也不想反駁。主要是她來來回回也沒想出什麽好名字。妙筆生花的王娘子在新生事物上,還是無法把握其精髓。

    她清聲道:“那便依夫君的意思。叫真理報。”

    事情敲定,張昭舒服的伸個懶腰,看看外麵的色。不知道何時,丫鬟們已經將油燈點上。

    “咱們來研究晚上吃什麽吧。韓娘子把我教的那幾道菜練好沒有?”

    至於張昭晚上睡在那裏,這倒不用研究。

    …

    …

    三月二十六日,張昭帶著王絮雪在朝陽門外的廂中買好占地一畝的大院。這之前是一個揚州富商的住處。現在掛上真理報社的牌子。

    又進宮一趟,給蕭敬送上一份日常的禮物,把宮裏的印刷設備、人才給弄到真理報幫忙。

    宮中經常要刊印佛經、四書五經等書籍,有一套專門負責印刷的班子。就掛在司禮監名下。

    張昭再讓馮無忌將新軍營初級學堂二年級的男女學生調來十幾個,跟著後麵學。同時,在京中發動人脈,招募印刷技術工人,待遇從優。

    活字印刷術有北宋是畢昇發明,發展到明弘治年間,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印刷流程大同異。技術發展主要表現在活字材料的改變上。由泥字,演變為木字,銅字。

    木字和銅字印刷各有優缺點。明朝中期時大規模應用的是銅字。而木字印刷在清代時得到大力的推廣,影響深遠。

    鉛字印刷機,張昭不會。暫時采取木字活字印刷術。他手裏沒錢去買銅。銅很貴的。

    二十八日,張昭到國子監中拜會國子監祭酒董恢,這個職位號稱明朝九卿。

    張昭順便把入學手續辦理了一下。三月初他回京麵見弘治皇帝時,請求弘治皇帝允許他入國子監讀書。他這段時間一直在休假,並沒有辦理入學手續。

    其實辦理不辦理入學手續,張昭都不可能在國子監中苦逼的坐監讀書。

    這個入學手續先要去禮部辦理學籍,再到國子監中登記、讀書。

    張昭和董祭酒聊的還不錯,他一個伯爵親自來辦理入學,這點臉麵還是有的。

    而一切不合規之處,有弘治皇帝的口諭在前,禮部尚書張升也沒給反對意見,國子監這裏反正是將就著來,含糊著處理。反正,也沒人指望著張昭能拿到畢業證!

    如今,監生這個名頭又不值錢。

    張昭順利的招募到一批便宜的文科生到報社中充當編輯。國子監監生的來源很多,有權貴子弟蔭庇來讀書的,但是秀才麽,大部分還是窮的。

    張昭開的出價錢,沒人會介意去真理報幫一下忙。

    如此忙碌數,搞定硬件上的難題後,張昭向幾個大佬約稿的文章也陸續拿到手。翰林,叫做清流華選,在讀書人中的影響力自不比。而王承裕官職雖然低,但其人是名儒,在士林中頗有名望。

    讓張昭頗感以為的意外的是,禮部右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焦芳主動叫他兒子給送了一篇文章來。

    至四月一日,真理報如期開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