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過不賣日需品。而是日需品和奢侈品相比,量要。這就是我在奏章中寫到的,要將貿易總量提到百萬兩白銀的級別以上,方才有效果。

    我敢問劉老大人一句,我朝的絲綢、玻璃、烈酒,對草原上的貴族沒有吸引力嗎?”

    張昭講到這裏,武英殿中的大部分人都聽明白。

    白了,就是用日需品把韃靼人“勾搭”過來,形成相互信任的貿易基礎。然後,把奢侈品大量的在貿易中賣出去。奢侈品的銷售對象根本不是那些韃靼牧民,而是那些貴族。

    至於韃靼貴族會不會買絲綢,玻璃,烈酒,這是基本不用想的問題。國朝的絲綢行銷海外,千金難求!

    大明肯賣,草原上的貴族絕對會買。隻不過,他們以前是靠搶。商隊偷偷出塞那點量,根本無法滿足其需求。

    最後,總的算下來,大明是賺錢的。

    這就是張昭的貿易順差。

    李東陽輕輕的點頭。難怪李幽給他回話,張昭要到百萬兩白銀以上。原來在這裏等著的。

    劉宇微微愣了一下。他精心準備的問題,就這樣被張昭三言兩語化解。他總不能當眾瞎話,韃靼貴族不喜歡絲綢吧?

    張昭出列對弘治皇帝行禮,朗聲道:“陛下,貿易的商品,一定要嚴加限製。

    譬如:藥材是絕對不賣給韃靼人的。不能為其人口繁衍增加。醫書、各種工藝書籍,不允許其購買。鐵鍋,可以賣。但是鐵塊等戰略物資一定要限製。

    而趁著雙方貿易的東風,大明的四書五經、佛經、道經全部都可以往草原上傳播。

    至於,打開奢侈品的銷路,臣還有一個建議。但凡國朝貢,陛下可以賞賜這些禮物,形成風氣。而定價由朝廷了算,不可叫大明虧損。”

    弘治皇帝微笑著點頭,“張愛卿所言甚是。”

    文臣班列中,禮部尚書張升微微皺眉。總覺得朝貢這樣搞,有失朝上國的顏麵。但是張昭也就含糊的提一句,而且涉及貿易,他也不好貿然開口反對。

    劉宇出列,對弘治皇帝躬身一禮,道:“陛下,臣還有疑問要問張都督。”

    等弘治皇帝點頭後,轉身側對著張昭,再次質問道:“張都督,即便如你所言,大明可以在貿易中占到優勢。但是,所需要耗費的物力、人力呢?

    比如在宣府開互市,是否需要調集多少兵馬鎮守,收稅賬目如何算,日常如何管理。若是將貿易量上升至每年百萬兩白銀的級別,朝廷支出會增加多少?”

    這有一條反對的理由。

    但凡做事,肯定需要耗費人力。而國朝的商稅慣例是三十稅一,而且還非常難收。一大堆人有商稅豁免權。譬如舉人上路,帶一堆貨物隨行,他是不用交稅的。

    進士、官員,那更不用了。

    那麽,如此規模的貿易交易,搞不好朝廷收的稅,還不夠各種互市開銷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