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剛一進來,各種目光就衝著他看過來。

    滿朝文武大臣,見過張昭本人的不少,沒見過他的一樣不少。甚至幾個科道言官在奏章上罵張昭罵的狗血淋頭,這還是第一次見到正主。

    張昭倒沒什麽好怯場的,目光平靜的站在自己的位置處。正好在鎮遠侯顧溥下首。

    隨後,淨鞭三響,弘治皇帝在隨行的太監們簇擁下出來。

    “臣等參見陛下!”

    武英殿中群臣在建極殿大學士劉健的帶領下躬身行禮。明朝和“我大清”還是有區別的,不是每次見到皇帝都要下跪。大臣們有一定的體麵。

    “平身!”弘治皇帝坐到禦座上,俯視群臣,目光從武臣班列末尾的張昭身上掃過,開始議事。

    張昭關於和韃靼人貿易的那本奏章,內容早隨著邸報傳遍朝堂,十三布政司。但是這本被內閣票擬後的奏章,還在弘治皇帝手中,此刻弘治十二年的狀元、翰林編修倫文敘充任讀本官,朗讀張昭的奏章節略。

    等中年大叔模樣的倫文敘朗讀完,弘治皇帝環視群臣,徐徐的道:“諸卿對張愛卿此議有何疑慮均可提出來,讓他解答。”

    武英殿中出現短暫的沉寂。

    今日議事的主題,群臣當然都是知道的。隻是,最敢言的科道言官們最近都集中精力罵張昭搞的廢除衛所的事。關於邊貿互市,都是些老生常談的觀點,總不能在禦前亂開口。

    戶部尚書侶鍾道:“張都督,本官有一事不解。何謂國內生產總值?下之財九分,有其定數。按照張都督的觀點,下的財富是可以增長的?”

    侶鍾夠不上名臣的坎兒,但也算是能臣。在明朝有一種財富觀點很盛行:那就是下的財富總值是定數。

    朝廷收稅也好,賑災也好,都是在分配下的財富,而不是創造出財富。

    至於,每年稅賦的多寡,這是因為在各個環節的開支增長、浪費,還有就是繳稅百姓在減少的緣故,更多的財富、人口被縉紳們隱匿、獲取。

    所以,這就有造成兩種方法。第一,要求節儉。社會風氣奢華往往會被士大夫們認為世風日下。第二,增加更多的在冊百姓,增加稅賦來源。

    王承裕在西北試點,廢除衛所,給國家增加數萬可以繳稅的百姓。所以在廢除衛所還沒有定論的情況下,就給其酬功升職。

    至於為什麽不去清丈土地,清查人口?這個別問,問就弄死你。

    新軍衛晉升為新軍營,張昭是以伯爵的身份擔任新軍營都督,拱手道:“侶尚書,在下認為是的。勞動創造價值。具體到邊貿這件事上來,核心思想就是兩條。第一,朝廷隻收稅,交易完全由民間商號去完成。

    第二,交易的物品要作出限製。用日常消耗品、奢侈品去交換戰馬,毛皮。”

    張昭根本沒和戶部尚書爭辯,而是直接往貿易問題上帶。去闡述勞動價值論,他瘋了才幹。他理論水平沒那麽高!

    戶部尚書侶鍾當然知道貿易的好處,他幹的財務工作。他隻是擔心搞互市搞得虧本就麻煩。現在聽張昭這麽,朝廷隻管收稅,點點頭。

    這時,另外一人出聲。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