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朝廷的禦史都是吃幹飯的不成?

    難點就在這裏。

    張昭給出“折中”的意見,弘治皇帝,陳寬,蕭敬當然要豎著耳朵聽。以張昭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才能,應該會有點東西吧?

    張昭當日流傳甚廣的平北虜三策,其中中策是:戰而後撫。先打贏局部戰爭,再開互市,用經濟手段削弱韃靼人。

    張昭沉穩的道:“正是。臣鬥膽請陛下允許臣介紹一下韃靼內部的情況。”

    弘治皇帝微微詫異,“哦?你看。”

    張昭道:“陛下,韃靼人劃分為六個萬戶部,分左右翼。其中,王子自己統帥左翼三個萬戶部,汗旗在察哈爾部。這是他的基本盤。臣在韋州大戰中,所斬殺的基本都是察哈爾部騎兵。”

    弘治皇帝眼睛頓時一亮。搞政z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期待的看著張昭。

    張昭接著道:“而右翼的三個萬戶,其中火篩能掌控土默特部,即大同鎮所麵對的韃靼人。鄂爾多斯部、永謝布部的軍事貴族們對王子並不服氣。

    所以,鑒於以上形勢,臣認為應當在宣府和榆林開互市,我大明提供茶葉、鐵鍋、絲綢、美酒、鹽,用來交換戰馬、奴隸。同時,鐵器、弓箭甚至燧發槍都可以偷偷的賣,不斷的補充王子的反對者們的力量。

    這隻是中策的一部分,羈絆韃靼人一段時間,並削弱他們。最關鍵和本質上,還是要大明能在此期間積蓄國力,為戰略進攻階段做最後的準備。”

    張昭最後一段話的弘治皇帝連連點頭。確實,最重要的是辦好自己的事情。

    但同時有點不明所以,問道:“牽製韃靼人,令他們內鬥,這是可行的。而削弱,這如何削弱?大明的絲綢、茶葉雖然好,但韃靼人的戰馬也會不斷的生產出來,並不會斷絕。”

    燧發槍的事情,張昭早就上奏章解釋過。否則,西北那邊要放開給民間購買,朝堂諸公如何會同意?是以,弘治皇帝此時不奇怪張昭的辭。而是直接問他關心的問題。

    張昭的口都有幹。這涉及到經濟方麵的一些常識,起來要累死人。但是,為了讓弘治皇帝支持他的策略,他還得。想一想,組織語言道:“

    陛下,大明和韃靼,雙方每一年各自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可以統計出一個數字的。曆年的數字加起來,再扣除每年的消耗,得出的就是一國的財富。

    在大明而言,就是太倉裏的銀子、糧食、布匹。

    那麽,雙方現在互市,進行貿易。在這個做生意的過程中,則必然是有一方賺錢,有一方虧錢。我們用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去換戰馬,以大明商人的精明,必定是賺錢的一方。

    當然,韃靼人也不是傻子。不會任由茶葉、絲綢的價格猛漲。肯定會要求協商出一個合適的價格,維持貿易平衡。

    但是,更深的陷阱就在這裏。大明換來的戰馬,是可以用於作戰或者運輸的。韃靼人換取的絲綢、茶葉,隻能用於吃、穿。長此以往,雙方的戰爭枰就會傾斜。

    以前的互市,為何沒有這個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貿易量太少!根本起不到這個作用。所以,此次陛下若決心開互市。

    那麽,應當將宣府、榆林兩鎮中設置貿易城市,每時每刻都在交易,不要限製初一、十五這樣的時間。要盡可能的吞吐貨物,產生巨大的交易量。”

    弘治皇帝坐在書案後,沉思著。他意識到張昭提出的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同時也意識到推行這件事的麻煩。

    對內,有反對聲音。

    對外,如何保證巨大的貿易量順利成交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