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弘治皇帝積攢了些家底。太倉中有糧食、布匹、白銀。內庫中雖然緊張,還是能擠出些銀子來。

    保國公朱暉按照慣例抽調十二團營中的精銳士卒,合計四萬餘人,共五個營。奮武營在其中。再加上弘治皇帝許可,抽調新軍衛。數萬大軍在四月十一日整裝待發。

    弘治皇帝讓保國公朱暉佩大將軍印,任大軍總兵官,以遠在三邊的史林為提督,以太監苗逵為建軍,在北郊誓師西征。

    十一日的上午,京城北,京營的駐地中。保國公朱暉在點將台上宣讀出征的祭文,又有出征前的祭祀。隨後,一隊隊的明軍出營往北開拔。

    大軍行進的路線是先往北至宣府,再沿九邊的軍鎮往西到三邊:延綏、寧夏、甘肅。伺機和北虜作戰。來自西北的軍情一日三變,現在根本無法及時掌握動態。

    張昭在參加軍中會議時,聽朱暉所傳達的。

    “咚,咚!”

    京營中十二麵巨大的牛皮鼓在光著膀子纏著紅腰帶的力士的敲擊下發出沉悶、激蕩的進軍鼓點。

    頭戴紅纓盔的明軍將士,穿著布衣係著腰帶,跟著將校、軍旗一營營的走出軍營,往北迤邐而去。

    軍營中,其他未被挑選的士卒們看著同袍去征戰,各自心思不一。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羨慕、懊悔。他們沒被選中。

    明軍的士卒待遇非常差,底層兵的日子過的非常苦。要知道,糧餉都是分平時和戰時來供應的。不是所有的團營都可以像新軍衛那樣敞開吃。

    去征戰,就意味著賞賜,意味著軍功。就算人頭給上麵冒領走,該給的銀子還是有的。當然,征戰還意味著危險!

    第二類心態就是慶幸。

    幸好我們沒有被選中。不用去前線廝殺,不會死亡。

    這兩種心態自然是以第二類心態的人數多一些。不然,怎麽京營、十二團營逐漸的糜爛,喪失戰鬥力呢?

    點將台上,保國公朱暉按劍而立,十分的威嚴。旌旗在初夏的微風中飄揚。路過此地的將校們紛紛向他和閣老們、大司馬、英國公等人行禮。

    弘治皇帝沒有來。而是將三名閣臣都派來。執掌兵權的兵部尚書馬文升、英國公張懋自然都會在場。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張昭騎著白馬,率領著新軍衛的將士們從點將台前而過。他在馬上向朝廷的重臣們行禮。

    李東陽看著張昭遠去消失在紅色的洪流中的背影,感慨難言。將軍難免陣前亡。戰場上的事,誰知道。而他對張昭寄予厚望啊!

    “唉…,子尚,願你此戰順利。”

    …

    …

    軍營外的大道兩旁,全部是來送行的家屬。明朝的京營都是明成祖時定下來的。大部分人在京中都是有家有口的。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飛揚。

    張昭亦看到了來送他的婉兒、晶兒。馬車前當車夫的是管家吳春時。他已是老淚縱橫。

    嘈雜的聲浪陣陣,張昭也聽不見她們在什麽。揮揮手,做個寫信的手勢,融入這戰爭的洪流中。

    (第三卷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