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燧發槍的陣型是可以被騎兵所突破的。因而,燧發槍需要繼續改良。增加射程,縮減彈藥填裝的時間。同時,還需要配備火炮,作為遠程打擊火力。”

    李東陽沉吟著。半響後,讚歎道:“子尚真是國之良材啊!”

    張昭隻是發明製造出燧發槍還算不的什麽。這是工匠的範疇。但是聽張昭這一番話,顯然他明白燧發槍的優點和缺點。這將改變戰爭的形勢啊。

    這樣的人才不是良材是什麽?張昭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去戰場上驗證他的燧發槍排槍戰術。屆時,國朝將會升起一顆將星!

    張昭謙遜的道:“閣老過譽!”

    李東陽微微一笑,道:“不算過譽。當然,出了這個門,剛才的話老夫是不認的。子尚,你年紀還太年輕啊。譽滿下,一樣是誹謗滿下。”

    “學生明白。”

    李東陽頷首,道:“四月一日京中諸將會操。你的新軍要好好表現。堵住某些人的嘴。屆時,老夫會幫你爭取把兵部的火器工匠都調到你麾下去。”

    兵部武器質量下降的事,他作為輔臣,怎麽可能不知道?他也知道張昭的想法:要全盤掌握打造火器的工匠!

    張昭再次起身道:“謝閣老!”

    李東陽擺擺手,直言道:“這不僅僅是因為你是老夫的同鄉。而是為國家大事。成化朝時,下人朝堂昏暗。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但是,在邊事上呢?餘子俊鎮守西北。汪直屢屢出塞撈軍功。王越更是以文臣領兵北擊蒙古得以封侯。而如今,北虜年年入侵,這不僅僅是掉子的顏麵,更是打在我們這些輔臣的臉上。

    老夫希望你能建立功勳,改變一直以來對北虜的軍事態勢。”

    張昭躬身一禮,慨然的道:“學生定會不辱使命!”

    …

    …

    李東陽的長子李兆先親自將張昭送出李府。給的待遇很高。這次走的是前門。在李府的門廳裏等候的京中人士,人人親眼看來。

    李兆先在夜幕中和張昭道別後,回到書房中。李東陽正在來回踱步,活動著手腳,情緒微微的興奮。見長子進來,問道:“徵伯,張昭的學問如何?”

    敢情,張昭剛剛來李府時由李兆先作陪談經義,是李東陽安排的。

    李兆先恭敬的道:“大人,張子尚的經義水平很差。他在北直隸能取中生員,真的是運氣極好。”

    李大公子自己雖然讀書不行,但是他在李府中幫著李老爹迎來送外,接觸的都是寫什麽段位的讀書人?和張昭聊半個時,就判斷出張昭的真實水平。

    李東陽禁不住長歎口氣,“唉!”惋惜之意溢於言表。

    他早勸張昭要多讀書。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張昭這連中生員都要靠運氣,那舉人、進士就別想了。

    弘治年間,對外作戰屢屢失利。他們三個閣臣自然要承擔責任。但是兵部尚書馬文升沒有責任?在西北鎮守人選上屢屢用人失誤。他已有將兵部尚書換人的想法。

    王越之後的三邊總製,最好是要由他的師弟楊一清去擔任。

    他給張昭規劃的路線就是這樣的。以文臣領兵,將來回朝養望,再入閣執政。可惜啊可惜!

    李東陽揮揮手,讓長子回去休息。

    然而…

    …

    …

    “正德二十年,乃擢(張)昭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新明書》,張昭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