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伯的“打趣”並未避諱,而是當眾出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表示親近的意思。

    長寧伯周彧活了六十多歲,在政治上沒有建樹。這些上位者的手段,他還是很精通的。

    客滿樓中所有人都看向張昭。這倒不是眾人都對北虜、軍事的話題感興趣,而是長寧伯的身份最高,他和張昭的對答不結束,其他人不好離開。

    張昭略一思索,準備回答。

    他當然知道長寧伯不是“問詢”,隻是閑談而已。所以,他需要注意兩點。第一,他無需長篇大論。第二,他又需要在短短的幾句話內,言之有物。

    和長寧伯當麵交談的機會,能把握還是要把握。一個是可以給外人留下他和長寧伯關係很好的“假象”。另外,則可以給長寧伯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始終是一張牌。

    作為一個穿越者,張昭在內心中始終沒有給國朝頂級勳貴長寧伯周彧以尊重啊他始終將其當做棋盤中的棋子。

    張昭朗聲道“募兵是大勢所趨。最好還要輔以預備役製度。”

    周彧心中微微一動。他總是能從張昭嘴裏聽到新詞語。疑『惑』的問道“什麽是預備役製度”他可是很清楚當今子對北虜之事的重視。他的封侯之願啊

    張昭成功的引起長寧伯的興趣,侃侃而談“這是前朝舊製。譬如秦朝時,每個男子成年後都需要到縣中服役一個月,以適應軍伍生活。而兩漢時,有非教不得征的製度。隋唐時的府兵製度。”

    他當然更想現代化的預備役兵製度。列出個一二三四。但他此時舉古代的例子會更恰當。

    周彧讀書不多,有點懵『逼』。張昭隻個大概,他哪裏知道秦漢、隋唐時預備役製度怎麽執行的但有這個概念就足夠不是他回頭給子念叨念叨。沒準能封侯呢

    站在長寧伯旁邊的林師爺實在忍不住。這子在忽悠伯爺。再者,他對張昭詭譎的行事作風看不慣。踢董家出局就好,何必還要別人賠上兩千兩銀子

    林師爺嗬斥道“足下又在妄言下大事本朝如何沒有這個預備役製度太祖設衛所、軍戶,不就是藏兵於民嗎”

    衛所張昭心裏就嗬嗬。明朝的衛所到明中期早已經爛透。下有識之士早就看到。這師爺還用這來回應他。不是讀書讀傻了,就是心壞透了。

    明太祖的政治、軍事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康麻子評論“治隆唐宋。”這並非虛言。但他一樣有著缺點,或者叫曆史局限『性』。譬如衛所、軍戶。

    衛所在明初期確實讓國家減少財政支出,養活百萬大軍。同時,起到穩定國家政權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衛所就開始糜爛。

    衛所屯田以自養。最後,軍戶都在給衛指揮使們種田,變成職業農民。嘉靖年間席卷東南的倭寇,將這一製度的缺陷血淋淋的展現在世人麵前。

    而軍戶設定更是奇葩父死子繼,世代為兵。眾所周知,名將都是偏愛良家子當兵。試想,這樣的兵源又如何能有戰鬥力結果是明朝隻有邊軍堪用。

    誠然,任何製度都是適應於當前的情況。隨著情況的變化,製度必須跟著變化。這無須開國時設衛所是製是錯誤的。關鍵在於,後世的繼位者要敢於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