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鎮在南口村西二十裏。約中午時分,張昭和吳春時汗流俠背的抵達鎮中。

    鎮頗有些繁華。各種店鋪齊全,中午人流不少。蓋因京西多山,僧道的廟宇香火很盛。權貴們時常來燒香。青龍鎮毗鄰官道,自然就繁華起來。

    張昭熟門熟路的在鎮中找到一家布匹店。他在青龍鎮的明理書院讀了四年的書,對這個鎮自然熟悉。稍後就見到布店的少東、書院的同學董朗。

    “張同學,稀客啊!”見麵寒暄後,董郎在青龍鎮中的一家酒樓中宴請張昭。

    吳春時在旁邊的桌子吃飯、等候著。董郎出手很大方。

    董朗約二十歲許,中等身量,圓臉微胖,穿著文士衫。隻是腰間的玉佩、手中的折扇都流露出富貴的氣息。笑嗬嗬的道:“張同學今突然來訪,令我實在意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定要好好的喝一杯。請!”

    張昭微笑著舉杯,“董同學請!”

    董朗家是京郊的商人,頗有家資。弘治朝,讀書人已經不恥於言利,儒商開始露出苗頭。董朗是董家專門培養對外交際的讀書人。他在明理書院讀了數年後因年齡漸大而退學。二十歲才隻通過縣試,實在沒前途。張昭和他曾經同窗兩年。

    張昭在書院中一門心思讀書,和董朗交情其實一般。但就現在的“待遇”,由此可見董朗在交際上的水平。

    閑談幾句,張昭沒和董朗繞圈,明來意,將一塊染色的土布拿出來,“你看看這個。”

    董朗接過,撫著澄澈的湖藍色布料,眼睛微微眯起來,確認道:“這是你從古書中找到的染料配方?一共是藍、紫、粉三種?”

    張昭點點頭。

    隔壁桌子的老吳早就豎起耳朵聽這邊的交談,這時見張昭連簡單的推銷都不做,心裏不住的搖頭。王婆賣瓜還要自誇呐。

    張昭從容的拿起酒杯抿一口。他雖然沒做過生意,但是,現代改良版的染料比當前的技藝水平至少要高出三分。隻要識貨的商人都會出價。

    董朗想一想,作出決斷,“隻要配方驗證可以,我願意出價五十兩。先付二十兩定金。尾款三十兩待一個月後再給你。”

    他是董家培養出來對外交際的讀書人,對家族裏的生意沒什麽發言權,但他也有自己的夢想。張昭帶來的染料配方讓他看到希望,他願意試一試。

    張昭也不還價,爽快的道:“可以。”將染料配方遞給董朗。第一次交易,根本沒有必要算帳。

    董朗見張昭光明磊落,鄭重的收好配方,將長隨喚來,交代去取銀子來,暢快的笑道:“子尚,你這人做事很痛快啊!我們共飲一杯!請!”

    張昭表字子尚。

    一旁的吳春時看著兩人舉杯飲酒,腦子裏都有點發暈。這就完了?多少銀子?五十兩!這麽大的數目,他一輩子中都沒見過幾次!

    時下的京師的米價,一兩銀子可以買兩石米。普通百姓尋個二三十文就可以過活。五斤重的豬頭不到一錢銀子,雞鴨二三十文一隻。張昭家裏二十畝地的一年產出也就約15兩銀子。

    五十兩啊!

    吳春時一時間充滿著遐思。心中對張昭的疑慮、質疑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讚歎。

    …

    …

    生意談成,張昭和董朗兩人都很放鬆,隨意的交談著。

    董朗雖然因張昭大方的提前將染料配方給他而有信心,但涉及到他的“大事”,他還是有些患得患失,和張昭確認了幾句,不好意思的轉移話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