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信用卡,多個謹防“利滾利”的心眼。

    目前,銀行信用卡主要有兩種計息方式,即按當月全部欠款計息及按未還款項計息。持卡人逾期未還清所有欠款,有的銀行都按照全額欠款計收利息,這也就出現了即使賬戶上隻有幾元錢未還清,而仍然產生了幾百元利息的事件。

    某6月份,楊小姐收到了自己上個月的信用卡對賬單,上麵顯示自己共欠款3050元。楊小姐在最後到期還款日前去銀行還了3000元,卻把50元的“零頭”給忘記了,之後她沒再用過信用卡消費。

    7月的對賬單寄來之後,楊小姐發現,賬單上顯示本期賬單金額是65.25元,除了自己疏忽忘記的50元的欠款外,還多了15.25元的利息,賬單日是7月7日。楊小姐計算了一下,發現銀行並不是按照自己欠的50元來計算利息的,而是按6月對賬單上所有的欠款3050元來計息。

    不過,楊小姐認為確實是自己疏忽忘了足額還款,所以在17日趕緊去銀行還清欠款。由於擔心再次支付利息,還款之前楊小姐特別谘詢了櫃台營業人員,是不是隻要還了65.25元就可以了,銀行人員表示肯定後,楊小姐就往信用卡上存入了相應的金額。

    事情似乎還沒有結束,8月份,楊小姐在收到的對賬單上驚奇地發現,賬單裏又出現了一筆15元的利息!哪裏產生的呢?

    後來,楊小姐幾經周折才從銀行問到,這筆利息是從7月的賬單生成日到17日還款前產生的利息,而這比利息因為在7月的賬單上不可能體現,隻能體現在8月的賬單上。

    因為兩次被銀行收取利息,楊小姐很憤怒,她認為這是銀行本身存在的漏洞,因為客戶收到對賬單時,往往滯後於賬單生成日,在這期間產生的利息,如果銀行在客戶還款時沒有進行提示,客戶根本就不知道,也讓持卡人落入“利滾利”的陷阱。

    信用卡持卡人,在辦理信用卡之前,一定要多個“利滾利”的心眼,也就是說要弄清楚該銀行是如何計息的,每月還得認真閱讀對賬單,如果發現有不明交易額,一定要谘詢清楚,同時要記清所欠金額,避免漏還“零頭”,還可以通過ATM機、電話銀行或者網上銀行等查清確切的所欠金額。或者在信用卡的發卡行開一個儲蓄賬戶,和信用卡掛鉤,讓銀行“自動劃款”。記性不好的人可以在信用卡上存入一小筆現金,以應付每月忘還的“零頭”,不過,這些現金是不能計算利息的。

    家庭理財,多個“規劃”的心眼。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理財意識,然而,“理財”對國內居民而言畢竟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大多數中國百姓對其仍存有誤解,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理財=投資。

    “投資”和“理財”並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理財關注的是人生規劃,是教你怎樣用好手頭每一分錢的學問,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而投資關注的是如何錢生錢的問題。因此,理財的內容比投資要寬得多,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炒股等投資行為等同於理財,而應將理財看作是一個係統,通過這個係統和過程,使人的一生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從而使自己生活無憂。

    二是追求短期收益,忽視長期風險。近年來,在房價累積漲幅普遍超過30%的市況下,房產投資成為一大熱點,“以房養房”的理財經驗廣為流傳,麵對租金收入超過貸款利息的“利潤”,不少業主為自己的“成功投資”暗自欣喜。然而在購房時,某些投資者並未全麵考慮其投資房產的真正成本與未來存在的不確定風險,隻顧眼前收益。

    其實,眾多的投資者在計算其收益時往往忽視了許多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如各類管理費用、空置成本、裝修費用等。同時,對未來可能存在一些風險缺乏合理預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是關注短線投機,不注重長期趨勢。有許多國內投資者比較樂於短線頻繁操作,以此獲取投機差價。他們往往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短期價格走勢,關注眼前利益。在市場低迷的時候,由於過多地在意短期收益,常常錯失良機。特別是在證券投資時,時常是騎上黑馬卻拉不住韁繩摔下,還付出不少買路錢。更有甚者,誤把基金作為短線投機,因忍受不住煎熬,最終忍痛割愛。

    四是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在考慮資產風險時,我們常常會有這種理念,“要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然而,在實際運用中,不少投資者存在這種誤區,他們往往將雞蛋放在過多的籃子裏,使得投資追蹤困難,若分析不到位,可能會降低預期收益。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不僅學術上頗有建樹,個人理財方麵也非常成功。他曾經提出這樣一種投資理念,就是要把雞蛋集中放在優質的籃子中,這樣可能會使有限的資金產生的收益最大化。具體操作時,建議對於資金量較多的客戶而言,有必要資產分散投資來規避風險,但對於資金不多的投資者而言,把雞蛋放在過多的籃子裏,收益可能不會達到最大化。

    由此可見,理財時要注意: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裏。

    有目標地做某事總比漫無目的地做某事強,在理財時我們應注重人生的生涯規劃、稅務規劃、風險管理規劃等一係列的人生整體規劃。而不要隨大流,盲目跟風,不顧一切地追求利潤,要確定自己階段性的生活與投資目標,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此外,還應把握長期趨勢,並根據自己的資金量來投資。

    買“地下保單”,多個提防買到假保單的心眼。

    保險理財成為眼下較熱門的理財方式,但一直以來,由於國內保險公司不能提供客戶所需的外幣給付長期性壽險產品,導致“地下保單”在內地特別是沿海地區長期存在。由於“地下保單”在國內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具有極大的風險,一旦發生糾紛,投保人要到港澳地區索賠或者起訴保險業務員,將會十分困難。此外,還有一些“地下保單”根本就是偽造的假保單,保險業務員有可能利用境內外保單的差別,為投保人設置陷阱。

    不少中了“地下保單”陷阱的市民不僅對境外保險知識缺乏,甚至對保險本身也不甚了解。黃先生是深圳開發後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地產生意讓他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上了寶馬轎車。1998年,黃先生通過自己的好朋友、做建材生意的林老板認識了來自香港的保險代理人張某。在她的遊說之下,黃先生決定買林老板一個人情,在深圳簽署了一份香港保險公司的人壽保險,年繳保費約1.4萬美元,合同約定8年繳清,從55周歲時開始返還。

    黃先生當時甚至不知道保險是何物,以為隻須繳費一年即可,“權當是請林老板喝茶了”。隨後他才發現,這份保單不但要每年繳費,還令他遭遇不少麻煩。

    “2003年,保險公司突然通知我,代理人張某已經消失了,前兩年代收的保費也沒有交給公司,因此我的這份保單將失效。圈子裏通過張某買了保險的不少投保人也都收到了這樣的通知,被她卷走的保費一共價值400多萬元人民幣。”黃先生說。經曆此事後的黃先生決定退保,經過多次去香港,終於拿回部分投資款。

    黃先生的經曆是“地下保單”客戶中經常遇到的典型經曆:購買之初即有一定的誤導成分,還時常發生卷走保費的行為,另外由於種種原因(包括代理人欺詐),“地下保單”的理賠往往有不少波折。

    即使是內地保險理財,也會出現陷阱的可能。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擴大業務,在產品宣傳上可以說煞費苦心。其實,有些宣傳內容明顯帶有誤導性,保險產品的分紅主要依賴保險公司經營業績,股市、債市等投資形勢不好,保險資金的收益率就降低,最後就導致保險公司能夠給付的收益少之又少。這樣,投資者的現金回報很可能低於銀行儲蓄。另外,保險公司業務員常常以“投保自願,退保自由”來吸引投資者,但對中途退保使投資者造成的大額損失卻隻字不提。

    “地下保單”是指境外保險公司未經中國保監會批準向內地居民銷售的保單。因違反我國現行法律,逃避國家稅收,具有服務走私性質。但由於受高額保險理賠金額的誘惑,有不少消費者購買了“地下保單”。而實際上,無論推銷員承諾的理賠金額有多高,“地下保單”實際上是無法保障投保人合法權益的。所以投保人一定要選擇合法營業機構進行投保。

    選理財工具,多個防範年限影響收益的心眼。

    小陸在挑選理財工具時,一直存在這樣的誤區:以為隻要選定某種年收益的產品,不管投資多久,增值率都是相同的。所以她在購買萬能險時,就是看中其帳戶靈活的特點。小陸認為:一旦需要資金,三五年內均可撤資退保。直到保險公司的客服人員為小陸算了一筆投資帳,她才發現,投資年限會大大影響自己的收益率,就萬能險而言,如果僅僅為了投資收益,短期寧可存銀行。

    對萬能險而言,每一筆基本保費,保險公司要把它分成兩份,一份進風險保障賬戶,一份進投資賬戶,而且進入投資賬戶的保費還要支付各種費用之後才能成為投資賬戶中的資金。而投資賬戶價值=基本保險費-(風險保險費、首期手續費、加保手續費、保單管理費、減退保手續費、貸款賬戶管理費、減保賬戶價值)+(保證收益、浮動收益、累計複利、長期持有獎勵金、加保保險費),且公式中列舉的扣費項目並不是每個產品的額度都一樣。

    現在看看小陸的兩全保險(萬能型)的投資帳戶,她購買5份保費共計1萬元,該險種每年保證收益為2.5%,假定浮動收益為0.8%,那麽年投資收益合計為3.3%,月平均收益為0.275%,這樣一直投資到第5年最後一個月。為了便於比較,我們把風險保險費、加保手續費、保單管理費等項目均設為0,首期手續費設為8%。那麽小陸5年後的投資賬戶價值為10000(基本保險費)-10000x8%(首期手續費)+(10000x1+0.275%)5x12-10000)(累計複利)≈10991元。

    這樣算下來,整個萬元的年實際投資收益率約為(10991-10000)÷5÷10000≈1.98%。但是如果小陸堅持投資20年,那麽她第20年賬戶價值為10000-10000x8%+(10000x1+0.275%)20x12-10000)≈18530元,年實際投資收益率為(18530-10000)÷20÷10000≈4.3%。可見,投保時間短時,萬能壽險的投資收益並不高,隻有長期持有,同時考慮免稅的因素,它的投資價值才能體現。

    投資型險種屬於中長線投資,它不像投資股票、基金一樣可以高拋低吸、頻繁進出,買的時候不應當衝動,退保時也不應妄動。萬能險更適合10年以上的投資,短期收益率不如銀行存款;如果要投資萬能險,每年繳費至少要達到一定的水準才更加合適。

    麵對宣傳材料,多個“僅供參考”的心眼。

    走進各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宣傳材料,其中個人理財產品占據了很大比例。在不同銀行的各種理財項目的廣告宣傳單中,隨處可見“本基金的預期收益穩定”、“本產品的累計淨值在全行業中穩居冠軍”等宣傳語,這些個人理財產品較儲蓄高不少的預期收益也吸引著眾多的市民。然而這些個人理財產品真如宣傳的那麽“穩”嗎?實際上,銀行對個人理財產品風險揭示的刻意回避,很容易混淆客戶對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的判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