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餘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嚐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當時之不敢怨言,諸弟問父親、叔父及朱堯階便知。蓋場屋之中,隻有文醜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讀,隻為傲氣太勝,自滿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滿之人,識者見之,發一冷笑而已。又有當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諸弟平日皆恂恂退讓,第累年小試不售,恐因憤激之久,致生驕惰之氣,故特作書戒之。

——【清】曾國藩家書

白話

我這一輩子在科名方麵,非常順遂,隻是小考考了七次才成功。每次不中,我沒有說過一句怨言,隻是深為慚愧,自己的考試詩文太醜罷了。今天想起來,如芒在背。那時之所以不敢發怨言,弟弟們問父親、叔父和朱堯階便知道了。因為考試場裏,隻有文章不好而僥幸得中的,決沒有文章好而被埋沒的,這是一定的道理。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讀,隻因傲氣太盛,自滿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也有不少自滿的人,認識他們的人,不過冷笑一聲罷了。又有名士把科名看得和糞土一樣,或者喜歡作點古詩,或者搞點考據,或者好講理學,沸沸揚揚自以為壓倒一切。有見識的人看到他們這樣,知道他們的成就也沒有多少,也隻好冷笑一聲罷了。所以我們用功,去掉傲氣,力戒自滿,不被別人所冷笑,才有進步,弟弟們平時都詢詢退讓,但多年小考沒有中,恐怕是因為憤激已久,以致產生驕惰的習氣,所以特別寫信告誡。

家訓史話

申不害原是鄭國京邑人,曾為鄭國小吏,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遂成為韓人,並做了韓國的低級官員。

韓昭侯四年(前354年),素與韓有隙的魏國出兵伐韓,包圍宅陽。麵對重兵壓境的嚴重局麵,韓昭侯及眾大臣束手無策。危急關頭,申不害審時度勢,建議韓昭侯執圭(古時臣下朝見天子時所執的一種玉器)去見魏惠王。申不害說:我們“非好卑而惡尊”,也“非慮過而議失”,而是要解國家危難,最好的辦法是示弱。“故降心以相從,屈己以求存也。”今魏國強大,魯國、宋國、衛國皆去朝見,您執圭去朝見魏王,魏王一定會心滿意足,自大驕狂。這樣必引起其他諸侯不滿而同情韓國。“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位於萬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 《戰國策·韓策三》 )韓昭侯采納申不害建議,親自執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興,立即下令撤兵,並與韓國約為友邦。申不害亦由此令韓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為韓昭侯的重要謀臣,得以在處理國家事務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幹。

古訓今鑒

曾國藩家書中的這兩段話對比自己七次小考不中而自己繼續努力,不怨天尤人的事,來提點小輩,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如意就驕傲怠慢。認為自己是懷才不遇,伯樂難求就放棄科舉。

今天的一句俗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正好解釋曾國藩所說,考場上隻有差勁的文章僥幸得中,而沒有好文章被埋沒的事。如果自己的辛勤付出暫時沒有見到成果,不要氣餒,繼續為之奮鬥,終會有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