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無誌,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誌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必濟。

——【晉】嵇康《家誡》

白話

一個人活著卻沒有理想,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人。而作為一個君子,隻要用心,想做的事情都終能成就。而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行動之前一定會先想好策略。如果要做的事與你的誌向是相符的,那麽你就會做到心口合一,堅定不移,寧死也不放棄。在踐行理想的過程中,偶爾會有鬆懈或力量不夠的時候,但若能以之為恥,改變之並繼續努力,那麽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定會到達想到的境界,得到想要的結果。

家訓史話

《禮記·中庸》有這樣一句話:“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東漢時候有這樣一個半途而廢的故事: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麽名字,隻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誌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汙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麽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

古訓今鑒

嵇康《家誡》這段話是告訴後代,君子有誌,則事必成。沒有理想的人庸庸碌碌過完一輩子,有什麽意義呢。隻有美好的想法耶不會成就事業,還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改變不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