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這個年紀的孩子心理可塑性很強,完全可以從頭再來,隻要以後的教育得法,還可以變成一塊美玉。剛才已經說了,生態環境被破壞了,還是可以恢複的。當然,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對造成環境破壞的因素進行治理。”

    “你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阿崎能理解莊先生的比喻,但不明白究竟該怎麽做。

    “首先你不要性急,恢複也好,治理也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然後,你不要去責罵孩子,要多鼓勵;不要去指手劃腳命令孩子做什麽,要引導他自己做出選擇。這樣,他的自信心會逐漸地恢複起來。”

    “對對,我兒子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自信心,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就像沙漠裏找到了甘泉,莊先生的話讓阿崎感到特別解渴。

    “其實孩子的這些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其實是他們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可悲的是他們把自己的願望與現實混在了一起,把一個普通孩子當天才來培養。殊不知真正的天才是不需要培養的,再怎麽著,他也一定會脫穎而出。而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才,過分的培養隻會扼殺天性,喪失了成才的機會。”

    “你這樣一說,我就明白了。過去,是我自己的錯誤導致了孩子的失敗。”

    “你說到點子上了!”莊先生稱讚道:“孩子生下來都是沒有錯誤的,他們的錯誤都來源於外界的錯誤誘導。所以‘生態教育’的理念就是要盡可能地減少外界的錯誤誘導,讓孩子自然天成。”

    說著,白牆上又出現一句富有哲理的話:

    孩子是沒有錯誤的,錯誤來源於外界的錯誤誘導。

    “好!真精辟!您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了自然界裏的基因突變現象。”阿剛是搞生物學研究的,莊先生的話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專業領域。

    “其實我們人類雖然是自然界的精華,但終究還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無論從生物學意義,還是從精神意義上來看都一樣。”阿剛好像突然覺悟,說起話來都有點哲學家的味道。

    “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基因突變都是在外界非正常因素的誘導下產生的,比如說強輻射、高溫、化學藥劑等等,誘變的結果雖然也有正向的,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突變都是負向的,也就是不利於生物生存的方向。況且,即便是極少數的正向突變,也是我們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比如說果實變大了,產量增加了,而從生物本身的要求來看,也許仍然是負向的。”阿剛說得很專業,但大家還是大致明白了他的意思,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所以,還是自然的進化最好。”阿剛最後來了一句言簡意賅的總結。

    莊先生帶頭鼓起掌來,由衷地說道:“你的聯想太精彩了!大大豐富了我的‘生態教育’理念,你從生物學角度闡明了‘生態教育’的必要性,下次我一定把它寫進我的論文裏去。”

    莊先生這麽一說,阿剛反倒不好意思起來,連連擺手道:“不行,不行,我這是胡謅!”

    “不過,你剛才說的突變的正向反向,有一個審視角度的不同,這倒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成才觀問題。”莊先生的思路又跳到另一個問題上。

    “你認為我們大部分人的成才觀有問題,是嗎?”阿剛猜到莊先生說的是這個意思。

    “對,我認為大部分人的成才觀都有問題。這源於我們現行教育體製所形成的衡量標準,這個標準漸漸地變成了一個社會性的成才觀。就像剛才你說的我們人類對基因突變所形成的判別標準,人類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突變的方向,而不會從生物本身的角度去看問題。要突破這種判別標準是很難的。”莊先生把他的道理娓娓道來,不像是在談觀點,倒像是在講故事,所以大家都聽得很入神。

    “一樣的道理,大部分人都習慣於用社會性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成才與否,比如說,考試的排名啦,有沒有得獎啦,有沒有進重點啦,有沒有特長啦,等等,而沒有從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孩子的天賦這個角度來考慮。”

    大家默默地點著頭,表示在思索莊先生的話。

    莊先生似乎覺得還沒有說透,又補充道:“大家都望子成龍,這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對這個‘龍’的理解。不要以為隻有做了大官,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藝術家才是成龍,剛才說了,每個孩子的天賦都不同,你不可能期望他成為那條不可能的龍,如果你硬要那麽做的話,他不但成不了你期望中的龍,甚至也成不了他應該成為的那條龍。所以,不要拿你的孩子與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去比較,也不要為你孩子樹立什麽偶像,你孩子永遠是獨一無二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