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興新學以來,雖然大量的傳統學塾在形式上改為學堂,並創辦了大量新式學堂,教學內容和學製也不斷吸收采納西方模式,並逐步趨於規範,然而,在教學方法上卻並沒有多大改變,各級各類學校基本上還是沿用中國傳統的灌輸式教授法,學生比較被動,既沒有自主選擇權,也沒有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1912年民國成立後,教育界開始倡導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的“對兒童的教育要尚自然、展個性”思想。當時在義烏的5所縣立高等小學校、規模較大的私立小學校及師資教強的初等小學校開始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啟發、自習、發表、實用和分團”教學法,隨後全縣各小學紛紛仿效。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受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影響,義烏各校提倡學習陳望道圖文教學改革,教法略有改進,但多數小學校因師資水平不一,仍因循舊法,他的教學法並沒有得到真正推廣。

    1922年,“壬戌學製”開始實施。受美國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各種新的教育方法相繼傳入中國,尤其以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製對國內中小學的課堂教學實踐影響最大。設計教學法,是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地和內容,打破學科,摒棄教科書,廢除班級的一種教學法,它使得學生在自己實行的活動中獲得有關知識,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道爾頓製,是把教室改為各科作業室,廢除課堂授課,把各科學習內容製成作業大綱,收集相關資料和使用實驗儀器,規定應完成的任務,由學生自行學習完成。在當時,一般低年級采用設計教學法,高年級采用道爾頓製,自學輔導法則在低年級、高年級同時采用。在較發達城市的中等學校中,教學方法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注重啟發式教學和自學輔導,重視理化等課程的實驗環節,並推行科學的測驗法,以矯正舊式考試的弊端。

    這些教育法與中國傳統的灌輸式的教授法截然不同,由過去呆板的、以教師為主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啟發式教育模式,它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種新教育方法的引入為近代學校教育吹來一股清新的風。這些新型教育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廣泛的重視,浙江有條件的中小學努力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但對義烏的大多數學校而言,全麵采用這些新的教學法還有相當大的難度。為此,義烏縣勸學所在每個區設“小學複式教授”及“國語教授”循環指導員一人,分區負責循環指導,來推動和輔助各學校的教學改革。當時,義烏縣大部分學校設施簡陋,除縣立中學有少量的標本和掛圖等教學設備外,多數小學都缺乏教育設備,為推行新的教育法,各校教師自製教具以增強上課的效果。這一做法在當時義烏的各個學校尉然成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