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海去京賣菜賺了錢”的喜訊,在雙街村不脛而走。代表全村菜農利益的管士歧主任,找到春海商量說:

    “春海呀,你帶咱村菜農也到北京去賣菜吧。你地熟,有經驗,也很會辦事,有你帶他們去,我放心——你看可以嗎?”

    久欲為民謀利的劉春海,不假思索地疾快作答:

    “當然可以啦!你們今天下午就租車、裝車吧,明天一大早咱出發!”

    他為幫其它農戶賣菜,再次前往北京太平莊市場。當那些菜以比天津高得多的價格售出後,園田戶門津津樂道:

    “人家春海就是有能耐!他遇到什麽事兒都有辦法,而且一辦就成功——這次到京售菜、出師報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不光是有能耐,思想品德還好哪——他天天那麽忙,還專門擠出時間,為咱賣菜多掙錢,就連出門在外、為咱辦事的飯錢,他都是自己花!”

    再說春海種的120個畦荷蘭菜花銷售情況吧。他馱著滿滿一大三輪車白花花的菜花,一來到市區建國道蔬菜批發市場,客戶即蜂擁而上,爭先搶購。當時的白菜每斤才5分錢,而他的菜花售價每斤卻高達2毛5分錢——是白菜價的5倍!

    當春海把所有菜花賣完,將錢交給媽媽時,他那兩個嫂子,對視著做了個鬼臉兒,緊接著就頑童般地齊聲說道:

    “媽媽,這回可該請我們吃喜麵了吧?”

    “該請、該請!”早有準備的媽媽笑著,答道“咱家今年是,菜花豐產、經濟增收,真的是創出了實實在在的‘豐收奇跡’,全家人理應吃頓喜麵。剛才我已經擀好了麵條兒、打好了鹵子、切好了菜碼兒——你們吃得越多,越說明我做得好吃!”

    家庭和睦窮也好,人間無價是親情。就這樣,雖然身體不好,但仍是勤快、幹練的媽媽,以雞蛋和西紅柿打鹵,用綠的黃瓜、紅的胡蘿卜等切成細絲兒作菜碼兒,她為一大家子人,做了一頓撈麵吃——大夥兒有說有笑、熱熱鬧鬧,沉浸在天倫之樂的親切氛圍中……

    到1985年底,以劉春海為主的家庭種菜收入,總計達到8000多元,這在當時的農村來說,就是很可觀的了,已經接近眾人歆慕並為之奮鬥的“萬元戶”的水平!母親一遍一遍地笑數著這些錢說:

    “小海,到明年,咱家就可以用你掙來的這些錢,給你二哥和你蓋新房了!”

    當時他大哥有房;二哥婚後無房,一直和母親及春海同住舊房;春海雖尚未搞對象,但慮事周到的慈母,早已想著為他蓋房,以備結婚時用。所以到轉年的1986年,春海媽就給他二哥春和和他,各蓋了一處四間帶廚房的L型磚房。村民們看在眼裏,誇在嘴上:

    “瞧人家春海這小夥子,一邊在裝卸隊上班,為媽掙錢;一邊還種菜、賣菜——他硬是用賣菜賺的錢,蓋起了兩處大磚房,你看他小小年紀,本領多大啊!”

    倘若講,劉春海連年苦幹的裝卸隊,是錘煉他鋼鐵意誌和增進他強健體質的熔爐;那麽可以說,他自學知識、運用科技種菜的實踐和單槍匹馬闖蕩的市場,則是他在波翻浪湧的商海裏,初學遊泳技術、練習經商功夫的戰場!

    §§第四章 恩愛伉儷鑄溫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