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他是用愛放逐思想的奔放和純粹,築起了平凡樸素又老而彌堅的感恩大廈。他把有恩或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人,都化作了神靈佛像,架起了一座從道德初識到道德形成的心理橋梁,他點燃心燈和情感之香,俯伏於父母長輩之前,摯愛著兄弟姐妹、妻子兒女。誰也不能說這隻為自私,天下人人若此,社會不和自諧,不諧自和。定然少了爭鬥,少了仇恨,少了令人不恥的戰爭音符。

    趙哲顯是山西陵川人。像一粒種子,被命運之鳥丟在故鄉的土地裏。之所以說到純粹,就因為他披著農民的鎧甲至今還在田地裏拚殺,麵朝黃土背朝天地耕耘著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供女兒上高中,供兒子上初中,接下來還得供大學的費用也說不定。但是,這漢子用樂觀的人生態度,奮力耕讀於自家的責任田。種西瓜、種西芹,甚至西蘭花等等,試驗著我們故鄉千百年來就無人問津過的品種。他是想多賣出點錢來,讓家人過上小康的日子。農產品不能維持生活時,他還下小煤窯下小礦窯打工。雖然把生命掖在褲腰帶上,但他仍樂嗬嗬的。回家來還要細心地聽聽廣播看看書,從中學點東西,琢磨琢磨怎樣記載心路曆程,展示雋永人生。就像今日的旭日陽剛那樣放聲高歌,釋放自己難抑的心聲。

    我曾經苦想,小趙怎麽就生在什麽不知啥呢?他們兄弟七個哩。比照一般社會現象七個人會把父母蠶食無骨。但他們卻如法布爾的蟬一般“四年黑暗中的苦功,一個月陽光下的歌唱”,揮舞著真愛的大旗,踏出了感恩的足跡。太不容易了!當你耐心花費幾個小時,看過趙哲顯這本用十年心血鑄成的文字,便會明白詩經上所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我是崇尚自由的人,特別是思想的自由,盡管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但也不反對多元化的並存與發展。即如趙哲顯的文筆雖還稚嫩,論理也淺顯,但其形而下的質感,形而上的意味,必將注入文化大流中一股清泉,還可能成為我們研究文化現象的一個文本,或許能探討出些有價值的東西也另當別論。

    常言道: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有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有本然。小老弟,努力吧,師生情不應妨礙我們之間的友誼,故鄉會為你自豪,你也將成為故鄉的驕傲。

    2011年初春於古陵和王居

    (序者,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曾榮獲山西文學新世紀優秀作家稱號,並榮獲晉城市優秀文學小說類最高獎金。)

    §§第一輯 愛的碑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