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戰略目標,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科學發展觀是新世紀新階段統領我國改革和建設全局的指導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堅持科學發展觀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各方麵關係,在激發創造活力、協調利益關係、營造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治國安邦的重要目標

    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的各種結構、要素之間處於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它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社會結構的協調性、社會控製的有效性、社會運行的有序性的有機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切社會主義者長期追求的社會理想,又是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針對改革建設和執政環境的新變化作出的一項戰略性選擇。

    1.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懈追求

    建立富足和諧的社會,一直是社會主義者長期追求的社會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理想社會思想中的核心內容。

    最早提出和諧社會問題的是19世紀初期法國社會主義思想家。當時,工業革命在歐洲已經興起,極大地改進了生產技術工藝,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社會失序、貧富分化、政治混亂、生活不和諧的現象。這種混亂狀態使許多思想家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合理性提出質疑。1803年,傅立葉發表了《全世界和諧》一文,他設想的理想社會就叫“和諧製度”。這種理想社會的基層組織叫法朗基,它是包括工業、農業、商業、家務、教育、科學、藝術等七種勞動在內的綜合性的生產和消費協作組織。在法朗基中,消滅了城鄉對立,“工業不應集中在城市,應分散在農村”;消滅了舊式分工,人們可以自由交換工種;實行按比例分配,反對平均主義。既要創造大規模的生產、高度的科學和優美的藝術,又要發明與分散經營相反的協作結構。1824年,歐文在美國的印第安那州進行了“新和諧公社”的實驗。德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魏特林1842年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指出新社會“和諧”是“全體和諧”。馬克思稱該書是工人階級“史無前例的光輝燦爛的處女作”。空想社會主義由於其缺乏科學性和現實可行性,雖然最後都歸於失敗,但它對後來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未來社會就是和諧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理想社會的構想,其實質還是和諧社會,是更高層次、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和諧社會。《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斯恩格斯在充分肯定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倡社會和諧”的主張的同時,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高綱領作了精煉的概括。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①1894年適逢新舊世紀之交,恩格斯的朋友卡帕內請求恩格斯為即將創刊的刊物《新紀元》找一段題詞,用最簡潔的語言最準確地表達未來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對此,恩格斯作了如下回答: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話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個經典命題表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是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征。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本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列寧強調隻有社會主義才能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自己創立的”。經典作家的這些思想,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和諧社會當作自己的目標。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寫成《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闡述了社會經濟政治關係中主要關係的和諧問題,其解決問題的基本辦法就是“統籌兼顧”。1957年他還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①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從發展與利益協調相統一的角度,提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他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但又把發展理解為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協調發展,是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他強調利益均衡在人際關係和諧中的決定作用,但又把社會和諧看作是富有活力的和諧和動態的平衡。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②江澤民把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提了出來,並深刻論述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他強調指出,要善於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總之,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新進展,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2.實現社會和諧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21世紀前20年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社會和諧不是遊離於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外,而是內在地包含在各項具體目標之中。

    在發展中實現各階層群眾的共同富裕是全麵小康的經濟目標。社會和諧外在的表現為社會生活的安定有序和人際關係的融洽和睦,內在的靠利益關係的協調來支撐。“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之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將經濟的發展和利益關係的協調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發展作為共同富裕實現的基本前提,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利益的均衡實現,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目標,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追求。黨的十六大製定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其落腳點在於實現各類人群的經濟利益。黨的十六大把“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作為經濟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最終實現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共同富裕奠定基礎。這是我國社會群體利益關係的基本方麵。健全社會保障體係,就是要使老年人、失業者、患者等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利益得到協調和均衡發展。實行充分就業,能夠根本保證家庭收入的穩定增加,從而保證絕大多數人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以民主法製建設求得權力尊重和安居樂業是全麵小康的政治目標。黨的十六大指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政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秩序良好、廣大人民群眾的各種社會權益得到尊重和保障,過上安定舒適的生活,這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政治目標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上的集中體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和諧性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完全統一的。我們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概括為包括民主法製、安定有序等在內的六個方麵,就是基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政治目標的戰略需要。當然,作為社會建設的程度和社會發展水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上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艱巨,但作為建設過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就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條件。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各種權利得到尊重和生活安居樂業,這一目標的實現從根本上要靠社會主義民主的發揚和社會主義法製的完善。在高度社會化的時代,很難想像通過社會自治組織的自然磨合來實現社會生活秩序的更新。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民主法製建設對和諧安定的生活秩序的維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