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表現為黨領導發展的能力。一個政黨駕馭經濟的能力直接決定著其執政能力。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因此,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的實質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出發,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自覺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市場機製的作用,不斷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

    一、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把握和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規律

    科學發展觀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指針,也是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在於發展,中國全麵小康社會的建成在於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也在於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指出:發展是硬道理。江澤民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及運行發展的內在規律。

    1.科學發展觀要求與時俱進地認清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我們黨作為執政黨,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不僅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特征,還要把握人類市場經濟的大勢,尋求中華民族更有利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曆史過程:一方麵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麵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製。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曆史過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麵,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也無法回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曆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發展中國家隻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正確得當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求得本國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現代化。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我黨新的執政理念,要求我們既要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有充分估計和應對準備。

    (1)要客觀認識經濟全球化。

    第一,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曆史發展潮流,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對於發展中的我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得我們能夠認清曆史發展趨勢,勇於麵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沉著應付,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方向,製定正確的應對策略和發展戰略,最終達到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目的。第二,發展中國家不是這場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更不是主導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發展中國家將長期處於弱勢狀態。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看,發展中國家隻是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弱勢狀態,不占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並且這種地位在21世紀較長一個時期不會發生變化。充分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被動與弱勢地位,有利於我們切實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困難,從而能夠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揚長避短,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第三,經濟全球化背後掩藏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摩擦與矛盾,它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領域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進一步加劇。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入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係,而且涉及更為複雜的政治製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衝突。

    (2)要努力抓住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

    首先,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它也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其次,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建設,提高有關部門的效益,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著積極的作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貿易壁壘不斷下降,有利於發展中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為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對外貿易創造了條件。

    第三,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推進體製改革提供了機遇。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將會推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學習、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體製和機製的改革,從而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內部體製改革。

    (3)要認清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與風險。

    第一,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範圍內各國之間經濟緊密聯係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就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第二,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和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

    第三,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急於發展或使用外債不當,紛紛陷入債務危機之中。沉重的債務負擔已經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嚴重阻礙。可以說,借貸資本全球化是造成北方和南方國家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受到威脅。國際經濟“遊戲規則”的製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它主要反映的是發達國家的基本願望和要求,發展中國家發言權不大。同時國際經濟組織主要是由大國控製,發展中國家為參與經濟全球化,在特定的領域內,必須服從於國際機構的領導或協調,往往要或多或少地作出讓步,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主權受到威脅與侵蝕。

    (4)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贏得經濟全球化。

    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聯合自強。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獲得本國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其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並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日益真切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用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回擊發達國家的經濟全球化。

    加快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防範危機。要充分重視信息產業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以此為契機,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追趕西方發達國家。要加強金融監管力度,防範金融危機的衝擊。為了防止外部因素對國內金融市場的衝擊,我們要借鑒和吸取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金融風暴的教訓,采取措施,促進金融宏觀調控,加強金融監管和防範金融風險。適時進行國內政治經濟體製改革,提高國際競爭力。麵對經濟全球化的壓力,通過結構調整和體製創新,改進和加強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機製和參與新技術競爭的條件。通過政府率先推進改革,建立和完善開放性製度,確定進入經濟全球化的目標、步驟和方針政策,製定和完善必需的法律法規,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以有效地吸取外來的文明成果,同時減少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確保本國經濟安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