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是運用政權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活動,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不同於單純的自然環境,是一種由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和國內、曆史和現實、社會和自然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執政黨的執政環境。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和改善執政環境,是我們加強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執政理論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良好的執政環境有利於提升黨的執政能力,而惡劣的執政環境會破壞執政活動,不利於執政能力建設甚至會危及執政地位。就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充分利用並切實維護良好執政環境,努力改善不利的執政環境,為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創造一個廣闊的有利空間。

    一、執政環境製約和影響黨的執政活動

    中國共產黨所麵臨的國際國內執政環境對其執政活動形成製約,並深刻地影響著黨的執政活動和執政能力的提高。經曆了從非執政黨到執政黨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黨所麵臨的執政環境對黨的執政活動提出了挑戰。

    1.中國共產黨執政環境的曆史和現實

    中國共產黨經曆了從非執政黨到執政黨的演變。

    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屬於非執政黨,就是黨的十六大所說的“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生存和發展於落後貧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共產黨,基本處於“非法”和被圍剿的狀態,其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黨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變被動為主動,努力適應和改造環境,經過鍥而不舍的探索,最終找到了建黨與革命的正確道路,贏得了政權。在這一時期,黨在適應與改造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1949年到現在,黨從非執政黨轉變為執政黨,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在取得執政地位之後其所處的環境也是不斷變化的。從建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為一個曆史階段,改革開放至今則是另一個曆史階段。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曆史階段,從國際環境來看,由於主客觀的原因,黨基本處於一個封閉和半封閉的大環境之中。當時的中國正受到戰爭威脅,既有國際冷戰格局下兩大陣營對抗帶來的威脅,又有一些來自於周邊的戰爭,如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戰爭。隨著中蘇兩黨關係的惡化,來自於北方的安全問題更是給中國以巨大壓力。可以說新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是充滿挑戰和壓力的。從國內環境來看,與建國初期一邊倒的國際戰略相適應,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論與大政方針是照搬蘇聯的。雖然黨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視從中國實際出發,但黨所實施的大政方針與蘇聯大同小異。從經濟環境來講,是以單一的公有製和計劃體製為主要特征;從政治環境來看,是以黨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為主要特征;從文化環境來看,是以主流意識形態占絕對優勢為主要特征;從社會環境來看,是以簡單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為主要特征。相對集中化和簡單化是第一階段黨所處的執政環境的總體特征。

    相對於第一階段黨的執政環境,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一科學判斷完整準確地揭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曆史方位的基本特點。黨的執政環境的深刻變化給黨在新時期新的條件下適應和改造環境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黨麵臨新的執政環境。

    從國際環境來看,第一,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給我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以及高科技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的主要特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加速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步伐。以經濟全球化為先導,以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依托,世界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各種利益關係交織,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第二,國際社會政黨政治有新的發展。社會民主黨表現出較強的執政能力(如英國工黨、瑞典社民黨);一些多年執政的大黨老黨喪失其壟斷的執政地位(如墨西哥革命製度黨、印尼專業集團、日本自民黨等);綠黨在世界範圍蓬勃興起,並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國際社會政黨間交流日趨頻繁;等等。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由於社會出現了大量的中間階層,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和複雜化,從而使政黨的社會政治基礎和功能作用麵臨嚴峻挑戰,傳統政黨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隨之發生變化。政黨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以爭取中間階層這一多數群體作為奮鬥目標,並把中間階層的利益要求作為調整政策的出發點。為了贏得選票,它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綱領和政策,在代表本階級根本利益的同時,積極協調和整合全社會的利益,使本階級、本政黨利益與全社會利益趨於一致,大力拓展本黨社會基礎。基於此,一些發達國家的政黨出現“全民化”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蘇東執政黨建設走了一條不同於歐美的道路,在他們執政的曆史時期曾經作出過巨大貢獻,但是它們在上世紀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走上了亡黨亡國亡製的道路,尤其值得我們思考。

    從國內環境來看,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低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環境之中。這種環境與改革開放之前比較,有重大變化,主要體現於:經濟方麵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單一所有製和計劃經濟體製被取代。政治方麵向民主政治轉變,由“無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轉變,執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係被重新理順。

    文化方麵多樣化特點增強,傳統文化、西方文化與原有主流文化相互交織,人們的信仰、價值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方麵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受到很大衝擊,社會階級、階層日趨分化,社會成員流動性空前提高,社會身份的變化加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總體而言,黨處於複雜的、多元的、充滿了各種機遇和挑戰的環境之中。

    2.執政環境對黨的執政活動具有直接影響

    政黨在執掌國家政權以後,主觀上都想推動社會發展。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維護和發展它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為此,執政黨在執政以後必須進行社會整合,以便為實現自己發展的目的而創造一種良好的執政環境。執政環境從不同方麵製約著執政黨的執政活動,影響著執政效果。良好的執政環境,可以為執政黨提供並創造豐富的執政資源,有利於執政黨執政能力的提高和執政地位的鞏固;相反,惡劣的執政環境,會耗費執政黨大量的精力,加大執政的成本,不利於執政黨執政能力建設,甚至會威脅到執政地位。因此,一個政黨要長期執政和有效執政,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執政環境。

    黨要合法執政就必須要得到環境的支持。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利益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力求取得和保持國家政權而進行活動的政治組織,它在社會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作用是聯係人民群眾與國家政權。它是橋梁和紐帶,主要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公民參政議政的工具。因此,政黨的存在源於人民的需要。作為執政黨,即“領導和掌握國家政權的政黨”,是通過對國家政權的掌握和控製來達到其政治目的的。而國家政權的主體是全體公民,執政黨要掌控國家政權,就必須征得全體公民的支持和讚同,如果不能獲得民眾的擁護,它所控製的國家政權就會發生異化,執政黨就將受到群眾的反對,其政權就無法得到鞏固。因此,黨執政的合法性的源泉主要就是民眾基礎、環境的支持。

    執政環境是執政能力的基本來源。執政環境為黨提供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都是黨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源泉。執政環境還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提供了豐富的執政經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黨執政的六個方麵的主要經驗是黨執政後所取得的寶貴財富,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至關重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