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處世做人的哲學,但曆代對“中庸之道”的解釋卻不盡相同。企業要用“中庸之道”管理企業,必須知道什麽是“中庸”。

    漢語的“中”字有幾種解釋,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三層含義:一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二指適宜、合適、恰好,合乎一定標準;三指人心、內心,即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庸”字也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不變”,不易之為庸;還有一種解釋是“用”,“庸”就是“用”“使用”。由於“中”“庸”二字的解釋不同,因而對“中庸”一詞的含義解釋就不盡相同。儒家倫理思想的“中庸”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哲學詞匯。“中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中庸的德行已經在民間很少有了。”到了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重新對“中庸”詮釋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他們認為,遵循天下的正道就叫中,而堅守這正道不改變就叫庸。由於古人語言簡練且難懂,致使“中庸之道”眾說紛紜。

    其實,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含義很簡單。中國有句成語叫“不三不四”,它是從《易經》裏演變的一個詞。中國古代把“天、地、人”作為一個宇宙整體,《易經》裏用六個爻辭代表這個宇宙整體,其中天位在五、六位置,人位處於三、四位置,地位處於一、二位置,並認為天道的本質是陰陽,人道的本質是仁義,而地道的本質是剛柔,認為人的天性就是仁義,而人道又處於中間的三、四位置,“不三不四”就是人偏離了人道,也就脫離了仁義的屬性,所以“不三不四”可理解為不是人的意思。“中庸”之道就是: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為人的天性,不走極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觀屬性,不要違背宇宙間萬物的規律,要從人的本性出發,深刻體現仁義的道德倫理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鑒於此,企業管理者運用“中庸之道”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中庸之道”要求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對象應該是我們古人的天地觀。企業家一定要從客觀規律出發,不要違背自然和社會法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注意社會、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摒棄人定勝天的理念。如今的環境汙染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過度發展,其實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表現。有些企業為了建廠不惜鏟平一座青山,有些企業為了牟利把有毒液體排向母親河,還有些企業為了一己私利把有毒廢料倒在田地裏,所有這些都是有違“中庸之道”的做法。真正的“中庸之道”以人性為基礎,尊重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大發展的和諧與統一,同時追求整個人類發展和自然發展的“天人合一”境界,從而構建和諧社會。企業家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最終必定會受到懲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