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庸之道”管理思想要求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因時、因事、因人、因地而製宜”地管理,在考慮問題時要考慮大局,綜合考慮各方麵的問題,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去解決問題,否則就會導致管理上的偏差。管理還要從人性的特點出發,企業家要懂得與員工的相處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對待員工要有法度和厚道,要多了解員工不為人知的故事。另外,還要對員工多教育,少用製度懲罰,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因此,企業家在處理企業事務及員工問題時,一定要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管理含義。

    第三,企業管理者遵循“中庸之道”,還應該講原則,堅守企業誠信、責任和仁義的價值觀。企業家不能“不三不四”地肆意妄為,天地的精神法則是企業家必備的修身涵養。“中庸之道”不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孔子曾說:“鄉原,德之賊也。”這裏的“鄉原”才是不講原則、四麵玲瓏、自私偽善的意思。所以,把“中庸之道”看成和稀泥是我們的誤讀,在大是大非麵前,企業家必須堅守原則。

    總而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處世理念。孔子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句話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中國企業家要貫徹“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一定要遵循人道原則進行修身和管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