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中國全球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的全球化也越來越明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連任成功的慶祝會上引用中國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明誌的格言。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講演時引用孔子的“溫故而知新”作為開篇詞,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訪華時說過孔子的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法國總統薩科齊在談論世界形勢時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些都是中國文化日益被世界熟悉和認可的見證。

    中國文化以其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被世界所關注,但是在中國,有些人反而對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大多數學者都在熱衷於談論全球化,中國企業家演講開會最多的用詞也是全球化。最近到國內一座有名的醫療機構參加醫院文化方麵的論壇,到會的醫院院長們一聽到“仁愛”及“濟世”等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性化的東西就搖頭,大家一致認為醫院文化要全球化,但全球化的醫院文化是什麽又不了解。就連救死扶傷的醫院都要拋開人性本質的東西,而追求政治化或所謂的全球化的東西,好像一出現仁愛等儒家倫理道德就不是全球化,這種現象其實是一個民族不自信的表現。我們不反對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全球化表現為經濟和物質的繁榮與國際接軌,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相似的現代生活方式。文化有全球化的成分,但全球化並不是把民族性和曆史性全部否定,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價值本原。

    西方的文化具有二元性,在精神層麵它的價值依據是宗教,在現實生活中它又強調功利主義精神。它強調的正義和公平也是相對的,具有雙重性,一方麵是宗教的純精神性,一方麵卻是現實生活中的物質性,所以西方文化的價值本原很難在中國落地。首先中國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麵中國的文化本原並沒有功利色彩,中國的文化本原是以儒學為主流的哲理係統,它主要體現的是生命存在的整體意義,是文質統一的人格理念。這裏的“文”就是指人的後天文化修養,“質”是指人先天自然的心性。孔子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注重在文明的創製上一定要文質合一,既要通過文化來規範人的品行,也要遵循人的自然屬性。尚質、重情、注重自然,這是中國文化的本質。比如在現實當中,一些組織和企業違背和超越了人們自然和天性的特點,用不符合人性的東西規範人們的行為,隻能適得其反。儒家認為:自然是人存在的生命之本,是文不能超越的界限。這種文質合一的人格理念是中國文化的本原,它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