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合一落實到人性中就是儒家倡導的人性善的哲學。西方的文化與中國的文質合一恰好相反,它注重人和自然的分化,它認為人都有原罪,人性是惡的,所以要由宗教來救贖,它要用神的力量改變人的惡,使人從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說人天性是善的,可以用“內求”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心性本來就是好的。《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在講人性善的文化本原。

    孟子的“四端說”可以說是儒家文化關於人性的代表理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所說的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其特征就是自然。人生活在分化的世界中,往往在現實中“三思而後行”,但在生命攸關的臨界狀態時,人往往是出於自然的本能。比如我們見義勇為時,並不是想起了偉人的教誨及偉大的祖國,更多的則是出於人性的衝動及人性的自然。孟子的“四端”當然也是指人性中的善原,要想發揚光大,還需要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作用。中國文化講“內求”和“內修”,人性自然的那部分就是中國文化中的“道”。“道”存在於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孔子在《易傳》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人自然的心性之學和經過教化的成德之學的綜合,而西方的文化是心性與教化隔裂,是人與自然的分化,所以西方的文化並不適合中國人。

    文化最基本的內涵和作用就是“整合”,沒有整合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在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也是在不斷的分化和整合中,但是無論時代是新與舊,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文化的本原,是文化的“道”不會改變,民族的性格和賴以生存的環境不變,那麽它血液裏文化的基因也就不會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文化價值是不會改變的。

    從傳統來說,中國人是很有曆史意識的,中國曆史上的每一個朝代都要修前朝的國史,這體現了一種曆史的連續性,這表明中國人把曆史看得很重。現代中國的文化意識卻出現反傳統的意識潮流,並且這種潮流占了主流,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力,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的文化價值本原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一個哲理係統,拋開它的封建性,其實它是中國人精神意識中已形成的價值哲學,中國人已認可和習慣了它的精神產品,但是在反傳統的意識形態下,我們的哲學、藝術、文學等精神產品完全與中國文化脫節,而是過多與西方文化接軌,過分強調現實生活的功利精神而忽略了人的心性自然的屬性,結果造成了我們的文化產品無法契合中國人的精神訴求,更無法喚起和升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境界,這是我們文化產品沒有永恒性最根本的原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