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這個組織內,培養員工建立正確的人生幸福觀和讓員工有幸福感是企業管理的新課題。企業家除了提供給員工物質報酬外,還要提供給員工精神報酬,這是對企業管理更高的要求。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西方管理學更多的是關心員工的行為規範和員工的外在表現,而要想做到幸福管理,必須還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走中國化幸福管理之路。儒家哲學裏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質外的精神幸福,在企業中用儒家文化管理和引導員工建立正確的幸福觀,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員工的幸福管理是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幸福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於物質之上的,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均把精神上的滿足作為人生幸福的最終追求,把道德和氣節也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之一。中國的文學作品往往把神仙描述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精神富足者,物質隻是人生在世的一個基本生活需求,這其實與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金字塔圖是一致的,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生的最終需求。其實,他隻說出中國傳統幸福觀的一部分,中國人更多地在意自修,“心外無物”是自修的最高境界。

    儒家經典故事孔顏之樂,可以看作是中國人幸福觀的集中體現。《論語·雍也》裏有一段孔子對弟子顏回的評價,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一段話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麽高尚啊!”孔子的實際意圖並非是要人們刻意追求清貧,而是通過對顏回的讚揚,表述了儒家對快樂和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標準。孔子認為幸福與快樂與否是與物質沒多大關係的,“安貧樂道”其實就是儒家的幸福觀。孔子認為,一個人即使住在簡陋的環境裏,吃著粗茶淡飯,隻要精神富足,人生也能樂在其中,仍能孜孜好學,仍能感到幸福,而且這種幸福是來源於內心深處的。在《論語·述而》中,孔子對這種幸福哲學理念做了更進一步的闡述,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即便是吃簡單的食物,喝白水,彎起胳膊就能當枕頭,快樂自在其中。非道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孔子這種對快樂和幸福的闡述被後人稱為“孔顏之樂”。“孔顏之樂”是儒家幸福觀的典範,在孔子的哲學思想中,人最大的追求與幸福就是“樂道”,這裏的“道”其實就是人生理想。隻有把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建立在對理想的追求上,這個人才能“安貧”,而人生的理想是來源於每個人內心的追求。每個人的理想是不一樣的,但是人生理想絕不是單純的“吃喝玩樂”,人生的理想一定是泛愛眾的,我們每個人的理想不一定多麽高遠,但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