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都會麵臨一個重大課題,麵對名目繁多的管理學書籍,該如何進行選擇?管理的大道究竟是什麽?麵對紛繁複雜的管理事務,如何找到適合自己企業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企業。翻閱近代管理史,隻有西方的管理科學和日式管理科學,並沒有中國自己的管理學。圖書館和書店的書架上隻是德魯克、彼得、泰勒、法約爾、鬆下幸之助等人的管理理論書籍,一本中國化的書籍都沒有,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大多隻能把這些純西方化的管理理論作為自己企業的管理聖經,結果發現在管理實踐中,這些西方的管理經驗完全不適合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員工。原因很簡單,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管理方法肯定不同。

    不一樣的文化土壤必然會培育出不一樣的管理模式。中國從幾千年前的氏族社會時就構建了獨特的管理方式。堯、舜、禹這些傳說中的君主都因為他們順應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來管理教化民眾,所以才成為中國幾千年來被傳頌效仿的傑出管理者。

    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民族,農業社會靠天吃飯,人們敬仰天地,天不但被賦予了撫育萬物、奉養人類的屬性,也逐漸被賦予了道德比類與審美觀賞的屬性。人們不但向天地學習如何做人,也將天地看作擁有最高權威、默默無言的管理者。中國人把天對人類的管理思考總結、應用於人與人之間的管理中去。這些在洪荒時期便播種在中國人身上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在今天也難以改變。自古以來,管理者都要順應這文化基因來進行管理,否則不但達不到管理目的,甚至還會自取滅亡。

    雖然不可否認近代管理思想源於西方,西方100多年前就產生了一套體係嚴密的管理理論,但西方的管理學是一種追求標準化、製度化的科學,有著注重邏輯、崇尚實證的理性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建立在西方獨特的文化土壤上的,從古希臘時代開始,西方就脫離了血緣紐帶與農業社會形態,進入城邦文明,形成契約化與法製化的社會,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更是引入工業社會與民主政治的模式,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了現代管理體製。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截然不同,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是血緣宗法製的社會,靠人倫道德而非法律來維係。在一個相對穩定和有血緣關係及其他關係為紐帶的圈子裏,人情關係甚至超越了契約關係,在中國人的骨子裏,辦事首先要有情感,然後是其合理性,最後才歸於是否合法,所以中國人講的是“情理法”並重,因此單純用西方崇尚理性和規範的製度化管理理論顯然不適應中國企業。

    我們不可否認,近100年中國更多的是學習運用西方式管理,對中國傳統哲學智慧的反思和整理非常少。中國的傳統管理與整個國學一道,作為封建中國落後的罪魁禍首加以批判,孔孟之道也受到粗暴的傷害。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被看作是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手段而被鄙棄,近代曾經輝煌的儒商被看作一個曆史悲劇而塵封。一批又一批的政府官員與企業領導出國學習,回來便都大刀闊斧地根據西方模式和經驗進行改革,對於自己的老祖宗不屑一顧。現在許多問題正在慢慢顯露,經濟發展中忽視了人的存在,盲目追求冰冷的GDP數字,自然環境淪為犧牲品,社會中不均衡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人們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幸福感越來越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