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作者簡介:王梅,女,(1938—),原中央歌舞團陝北民歌合唱隊隊員,陝西省木偶劇團書記。

    “提起我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裏鋪村……”

    每當耳際響起這令人魂牽夢縈的歌聲,便總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勾起我人生曆程中那最美好的回憶。

    我就生長在黃土高坡上的綏德縣義合鎮,距離三十裏鋪村十五公裏。我奶奶經常是信天遊不離口,高興了唱,不高興了更要唱。一位爺爺年輕時是扮演獅子舞頭的演員,兩位叔叔是陝北秧歌的舞蹈演員,還有一位叔叔對我影響最大,他就是國家一級作曲家王焱。我從小耳濡目染,深受家人的影響和陝北民間藝術的熏陶,是在這種濃濃的民間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因而對陝北民歌和陝北民間藝術有著深厚的割舍不斷的感情,我的人生旅程也就從演唱陝北民歌起航。

    1952年,第一個國家歌舞團——中央歌舞團成立伊始,就決定組建陝北民歌合唱隊。當年冬天,張樹楠老師(國家一級歌唱家,後擔任合唱隊隊長)、王方亮老師(國家一級曲作家、指揮家,後擔任合唱隊指揮、副隊長)風塵仆仆地從北京趕到陝北民歌之鄉綏德招收合唱隊員,當時大約有數千名愛好唱歌的青年踴躍報名應招,最後從中精選了三十四名,成為中央歌舞團陝北民歌合唱隊第一批隊員(見照片一),我有幸成為合唱隊第一批隊員。我們這些隊員年齡最小的十五歲,最大的二十來歲,文化程度有小學,有中學,參差不齊,對音樂的基本知識一竅不通,更不識譜,可以說是一些音盲,但都酷愛唱歌。中央歌舞團為了盡快提高隊員們的綜合素質,選配了十幾位老師對我們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和訓練。設有政治理論課(老師有王書秀、霍希揚)、文化課(老師有趙素麟、宋哲生)、聲樂課(老師有張樹楠、王方亮、唐榮枚)、試唱練耳課(老師有錢保華、袁家俊)、形體訓練課(老師是譚嗣英),民歌老師是特地從綏德當地請來的民歌老藝人蔣喜祥、高振林、王喜祥等七八位,生活管理老師是段昆、楊振朋。團裏對我們學習生活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能說普通話,不能學美聲唱法,要保持陝北的淳樸風味。除禮拜天外一律不得上街。上午四小時是合唱訓練,音樂基礎課,下午是政治理論文化課,晚上兩小時的自習和作業,在十幾位老師的苦心培育和大家的努力下,隊員們在各方麵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1954年秋季,合唱隊給團裏進行第一次業務匯報演出(見照片二),我們以合唱、對唱、領唱等幾種形式唱了《三十裏鋪》、《對花》、《蘭花花》、《夫妻逗趣》等,其中《三十裏鋪》是以無伴奏的形式演唱的。因為我們的聲音特別和諧、純真,陝北風味十足,團領導非常滿意,對於合唱隊的進步和演出的成功給予了充分肯定。隨後我們又相繼排練了合唱《五更鳥》、《茉莉花》、《趕牲靈》、《婦女打硪歌》、《凍冰歌》、《買上兩瓶生發油》、《踢繡球》、《紅軍哥哥回來了》、《走西口》等,正式參加了中央歌舞團的演出活動。中央歌舞團的演出是非常受觀眾歡迎的,當時有轟動全國的《荷花舞》、《紅綢舞》、《跑驢舞》、《扇舞》、《孔雀舞》、《獅子舞》等,有陳朝儒的二胡獨奏,馮子存的笛子獨奏,秦鵬章指揮的民樂合奏,有劉淑芳的獨唱,周廣仁的鋼琴獨奏,秋裏指揮的美聲唱法大合唱等節目。陝北民歌合唱隊的節目是整個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剛開始我們的節目被排在演出的前半場,因為極受觀眾的歡迎,很快團裏就將我們的節目調到後半場的倒數第二。每次安排正式演唱三首陝北民歌,但每當唱完最後一首時觀眾總是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要求再唱。因此,每次演出我們總是興奮不已地唱完五六首後才能閉幕。隨著中央歌舞團的演出,陝北民歌合唱隊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先後多次參加了全國性的重要演出活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