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莉

    作者簡介:姚莉莉,陝西教育學院音樂係教授。(西安710061)

    信天遊,是產生並流行於陝北延安榆林一帶在民間生產生活中即興歌唱的一種藝術形式。有人稱它是寫不盡的詩,也有人說它是唱不完的歌。正如一首信天遊唱的那樣:“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窮人就無法解憂愁。”信天遊通過歌唱的藝術形式,比較典型地描寫、勾畫出了陝北勞動人民生活中的七彩情結和內心世界,表達了陝北人民質樸、純正的美好向往以及哀怨、悲傷的內心呼喚。無論它是詩還是歌,是喜還是憂,都含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鬱的黃土文化風情,浸透著陝北人民豪爽、憨厚的精神氣質,透露著陝北人民無拘無束、無羈無絆的自由天性,體現和代表著陝北民間的藝術特征及精神生活。

    一、“信天遊”是陝北人民自由天性的充分展示

    在陝北,屬於信天遊這種類型的歌曲,一般為即興而作,隨口而出。它與當地接壤的內蒙古自治區所流行的“爬山調”、晉西北的“山曲”,以及甘肅寧夏一帶流行的“花兒”同屬山歌一類,主要流行在榆林、延安兩地,中部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安塞、誌丹及西北部的橫山、定邊、靖邊等地最為盛行。信天遊與陝北的地理環境、人文習俗等有密切的關係,是這塊獨特文化土壤上的自然產物。封建時期的陝北,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惡劣,人們大多居住在梁峁起伏的黃土溝窪或塵沙飛揚的沙漠、荒灘地帶。他們有的麵朝黃土背朝天,在黃土溝裏辛勤地耕作,但土地瘠薄,又少雨多旱,收成不佳;有的四處遊牧,常年奔波於羊腸草徑,風餐露宿;有的實在無法生活,便拋妻別子走西口,艱難度日。常年在這種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中艱難生存,何處是頭?唯有精神是活口,給他們以希望,於是敞開喉嚨唱上幾句信天遊,消除心中的愁悶,排解生活的單調,抒發生活中的思慮、積怨、追求和向往。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獨特的民族天性、民俗風情。這裏地域偏遠,條件惡劣,過去較少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相對保持了當地原有的自然淳樸的民風民俗及生活方式。清朝末期一朝官巡視陝北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地區後,曾寫《七筆勾》,描述三邊人七個方麵的生活習俗:“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甌。炒米拌酥油,剁麵加鹽韭,豬蹄與羊首,連毛吞入口,風卷殘雲吃盡方丟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筆勾。”“塞外荒丘,土羌回番族類稠。形容如豬狗,性心似馬牛。出語不離球,禮貌何談用,聖人之道此處偏遺漏。因此上把禮義廉恥一筆勾。”該詞多是封建官僚對當地人民的辱詞,在他們看來,當地景色(沙漠、草灘地帶)荒涼,經濟力量薄弱,文化落後,禮貌不周,因此與“萬紫千紅”的景色、“雕梁畫棟”的建築、“金榜題名”的榮耀、“粉黛佳人”的美貌、“禮義廉恥”的禮教統統沾不上邊,正因如此,封建正統思想將其用七筆徹底勾銷。正是由於天高皇帝遠,“聖人之道此處偏遺漏”的緣故,造就了陝北人民自由不羈的天性,有愁就說,有苦便訴,喜樂隨心,無所顧忌。信天遊中的“腳夫調”便是腳夫們緩解精神焦慮,排遣憂愁之作。腳夫是在陝北交通不便情況下,替人趕牲口馱運貨物的人,他們跑口外,闖寧夏,常年跋涉在崎嶇偏僻的山川,生活十分艱難、寂寞,“走一道梁來過一道彎,唱上(個)酸曲解心焦”,在大自然中,他們以牲畜為友,與天地對語,歌聲悠遠、深沉、淒苦、蒼涼,體現出一種自由而惆悵的悲涼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