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煒

    作者簡介:白曉煒,男,200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獲碩士學位,現在中央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北京100029)

    20世紀40年代,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介入陝北民歌的研究,幾十年來碩果頗豐,代表成果主要有杜亞雄《西北漢族民間音樂的音調結構》(1983),喬建中、苗晶《中國民歌近似色彩區劃分》(1985:26),以及周青青在此基礎上對陝北民歌音樂形態的進一步研究。

    通過多次實地考察,發現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流行於綏德、米脂一帶“信天遊”的音樂形態研究,而對榆林市其他地方的民歌音樂形態相對涉及較少,沒有完全概括榆林民歌的音樂特征,因此對陝北民歌整體音樂形態的研究仍然存在進一步探討的可能與空間。

    本文將分析榆林市民歌的不同地域風格,在注重整體文化背景以及不同音樂風格與特殊文化背景結合的同時,還將關注代表不同少數民族音樂的特性音程在當地的融合與留存。

    一、地理、曆史、民俗文化背景

    (一)地理

    榆林市位於陝西最北部,北靠內蒙古鶚爾多斯市,南接陝西省延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與寧夏、甘肅毗連。地區轄榆陽區、神木、府穀、定邊、靖邊、橫山、綏德、米脂、佳縣、子洲、吳堡、清澗等一區十一縣,其中榆陽區為市府所在地,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曆史文化名城。

    榆林市內部受自然地理分布和曆史傳統的影響,形成不同的文化區域。當地有兩種習慣分法:以長城為界的兩分法和以西南、東北、中部地域為界的三分法。1.兩分法:將榆林、橫山、神木、府穀、定邊、靖邊稱為北六縣;綏德、米脂、佳縣、子洲、吳堡、清澗稱為南六縣。北六縣都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生活習俗上受遊牧民族的影響比較大,經濟以畜牧業與農業並重;南六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是較為典型的北方漢族農耕區。2.三分法:西南部以定(邊)靖(邊)為主;東北部以神(木)府(穀)為主;中部以綏(德)米(脂)為中心。從目前出土的漢代古墓分布情況來看,綏米一帶隨漢代古墓出土的東漢畫像石表現的是當時漢族的農耕生活方式,而在神府一帶出土的同一時期的古墓多為匈奴墓葬,另一方麵,三分法與民間文化的區域劃分基本吻合,本文對民歌風格區劃分就采用這種區域劃分法。

    (二)曆史

    榆林市曆史悠久。20世紀40年代初,在榆林發現四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之後,屬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陸續發現多處,屬龍山文化的遺址則遍布全區。(《榆林市誌》編委1994:635)春秋時,榆林歸晉所有,秦統一六國後,是秦所分三十六郡之一的上郡之地,東晉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縣白城子)建大夏國,後被北魏所滅。北宋時期,榆林處在北宋與西夏交界地帶,明代,榆林是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進而設的九邊重鎮之一。(同上:62)

    榆林市居民的民族構成以漢族為主,主要是移民而來。透過曆史軌跡可以看出,榆林融入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與遊牧民族衝突、融合、發展過程中。春秋時,北方少數民族狄人在此地居住,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晉攘狄,奪其地,(同上:52)開始由山西向榆林移民,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再遷山西百姓於河西。(張俊誼1993:3)在漫漫曆史長河中,不同文化的對撞在當地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1.交融型——將本民族文化以不同方式融入另一民族。在融入過程中,弱勢民族的外在特征逐步消失,部分文化為強勢民族文化係統所吸收,甚至發生民族兼容,如統治府穀縣長達三百多年的黨項羌人折氏家族,(《榆林市誌》編委1994:676)在長期雜居中為漢族同化,最終融入漢族。漢武帝曾將龜茲由西域遷移至上郡(榆林),(馬潤章1995:98)龜茲文化對當地發展有一定影響。2.交流型——兩個保留自我文化的民族,在民族交界地帶呈文化融合態勢。從交界線至各自民族文化中心呈融合態勢遞減的過渡趨勢,地處民族聚居中心的文化傳統較為單純,例如與蒙古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多民族文化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榆林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形成了當地文化多元化格局。

    (三)民俗

    民俗文化是一種具有民族性、區域性的民間文化,在當地文化傳承中其典型意義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每一種民俗的形成都與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在今天,民俗文化傳遞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些表層意義上的外在形式,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形式中所包含的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積澱與精神內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