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地處太行山腹地,生我養我的小村落就依偎在大山懷抱。

    這裏,群山巍峨,峰巒疊嶂,雄險奇秀,形態各異。

    村裏,於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來的先輩們,先是依倚茅庵、窩鋪、土窯、石洞寄生。而後,靠著勤勞韌性的雙手,擇地而棲,挖山不止,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從溝溝坎坎、嶺嶺峰峰的間隙劈出蝸居之地,頑石築牆皮,紅泥抹牆裏,伐樹做梁檁,列將捶房頂……原生原態,冬暖夏涼,子孫宜居,繁衍生息……

    村民,出門修山道,種地翻山梁,打糧靠天收,吃水靠窖藏,澆菜靠池塘,傳遞信息靠“登高而招”、“順風而呼”……村民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子子孫孫奔向小康,麵朝黃土背朝天,劈開太行走出山,終身吃盡砥礪苦,方知天外還有天……

    走出太行,是太行兒女的祈求,追逐“天外天”,是太行兒女世世代代的向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太行兒女凝聚力量,“愚公移山”,把道路修出去,讓“陽光”照進來。釺錘鏗鏘,鎬鍁飛舞,在青石板上修梯田,讓石頭流出“油”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山下修渠,引漳河水上山,低水高調,滋潤生產和生活。還用水泵帶電機“磨”出電來,結束了“點燈用油,磨麵用牛”的曆史。農閑時,太行兒女上山挖“魚鱗坑”,鬆柏戴帽,涵水固土,並把小流域治理成了花果山,柿子、花椒、核桃、蘋果、桃……漫山遍野,果實累累。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富裕起來的太行兒女漸漸地認知到了“山二代”的危機,紛紛把心力和精力投入到了子女教育上來。信守“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承諾,實踐“貧窮出人才”、“逆境出人才”、“競爭出人才”、“尊師重教出人才”行動,自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製度以來,村裏700多口人,走出了120多名大中專生,被涉縣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狀元村”。我們這些從太行山裏走出來的“太行兒女”,依著山的秉性,隻認努力“一根筋”,認準了的理兒,九頭牛都拉不回,看透了的事兒,撞上“王屋山”也不回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