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位於高平市神農鎮,這裏不僅是中國農業的發祥地,也是“精衛填海”經典傳說故事的發生地。除此之外,羊頭山山高林密,景色也十分迷人,“羊頭夕照”是有名的高平古八景之一。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展示了羊頭山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

    來到羊頭山腳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勢恢宏的祭祀廣場和神農廟。整個神農祭祀大廣場以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為內涵,以弘揚炎帝精神為內容,依山就勢進行了整體布局,氣勢磅礴。炎帝雕像矗立在廣場中央。炎帝神農是人類從遊牧時期向農耕時期過渡的一代始祖,所以後人就將他塑成了牛首人身像。

    上到石階頂上,莊嚴巍峨的神農廟赫然出現在眼前。

    神農廟分為上下兩院。走入下院,正殿上方刻著“炎帝殿”的字樣,大殿裏供奉著炎帝神農氏的塑像。由於炎帝開創了農耕文化,墊定了以農立國的基礎,所以被世人尊稱為神農氏。殿前左右兩邊刻著一幅對聯,記載著炎帝對後人的豐功偉績。上聯是:嚐百草,替膻腥,羊頭山下立耒耜,文明肇緒神農氏;下聯是:教蠶桑,調藥石,丹朱嶺前開日中,薪火傳庚華夏族。這副對聯裏麵隱含著炎帝嚐百草,發明農具,栽桑種麻,首辟市場等十大功德。

    神農廟裏有一塊鎮廟之寶,那就是唐碑。這塊碑是武則天唐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時立的。上麵記載了炎帝在羊頭山上的豐功偉績,還注明了羊頭山是第一代炎帝軌公的兒子柱的出生地,並且還記載了炎帝陵的地理位置,建築規模。上麵的字跡已經風化太嚴重,模糊不清了,但上麵依稀可辨“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等字樣的記載。

    從神農廟出來,沿著西邊石砌的台階就可以攀登羊頭山。緩步上行,兩邊是鬱鬱蔥蔥的樹林,遮天蔽日,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走在山路上,感覺也非常涼爽。

    上山不多長時間,就可以看到“北魏石窟”的指示牌。順著箭頭的指向,我們來到了石窟群前麵。這裏的石窟大都是北魏時期的,也有北齊的,還有隋唐的,大都是砂石雕刻,規模比較小,位置比較分散。石窟的內壁、外側雕刻著無數的佛像,或參差錯落,或排列整齊,凹凸起伏,形象逼真。

    羊頭山石窟群的雕造,應當歸功於北魏的孝文帝。他信奉佛教,在從大同遷都洛陽途中,路過高平,發現了羊頭山的炎帝文化,於是抽調工匠,在這裏就地利用巨石雕鑿石窟,工程浩大,先後曆經了八十多年。後來在北齊,隋唐時期,陸陸續續又建造了一些石窟。據估計,羊頭山上的石窟總共有40多處,如今保存完好的有9處。

    沿著山中的石階繼續上行,祭天壇就在眼前了。據說當年炎帝在羊頭上居住的時候,試種一種叫做黍的糧食。他在山頂上日測光影,夜觀星象,部署農耕生產,並選擇了在冬至時節獻出寶貴的糧食來祭天,以感謝上天的賜予,由此設立了祭天壇,以盼年年獲豐收,歲歲得平安。後世將炎帝神農發明的天文曆法係統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成了千百年來農業生產的鐵律。

    從祭天壇下來,往南北方向分別有兩條山路,先往北去是羊頭山的東主峰。這裏就是羊頭山的最頂峰了。羊頭山海拔1297米,在曆史上記載:羊頭山威峰秀拔,勢淩霄漢,磅礴數十裏,山高千餘丈。它嶺限晉城、長治二市,橫跨長子、長治、高平三縣,素有“一雞鳴三縣”之說。傳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因此地極高,以天為黨,就把長治、晉城一帶稱為是上黨地區。站在羊頭山的頂峰,遠遠地就能看到長治縣和長子縣。

    在主峰上,聳立著一座北魏時期的四麵造像塔,古樸典雅,造型優美。底座是一隻伏羊,羊頭上的輪廓清晰可辨。這就是久負盛名的羊頭石。遊客隻有到了這裏,才算是真正登過羊頭山。羊頭山的來曆和炎帝有著密切的聯係。據說炎帝姓薑,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是母係社會,當時的婦女是以牧羊為主,而薑姓正好是上麵一個羊字,底下一個女字。炎帝最崇拜的圖騰是羊,所以人們就把他居住、生產、生活過的主要地方稱作羊頭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