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太行山,太陽行走的路線;太行山,曆史潑墨的卷軸;太行山,母愛映耀的光源;太行山,華夏美德的根脈。

    太行山,美德的傳承

    太行山,盤古的山,是他揮舞一柄巨斧,劈出了生命體生存的空間,斧頭旋出的呼呼風聲,滌蕩蒙昧,迎來生命意識的晨曦。在巨斧的狂舞中,第一個生命體挺直了腰杆,以站立的姿態,邁出了一個族群在天地間繁衍生息的第一步。接下來,是被稱為“盜”的蹠,是陳勝,是李自成,是孫中山……

    太行山,女媧的山,在她一雙神奇的手中,山上的黃土繁育成生命的種群,讓生命的部族在風雨坎坷中站定腳跟,用泥土顏色的皮膚,用泥土生生不息的力量,用泥土堅實而又柔韌的意誌去拓寬,去掘進,去夯築華夏文明的進程。更是那神奇的雙手,籍著母性的慈悲仁愛“斷鼇足”,“采五色石”,戰天鬥地,把抗爭和堅忍種進這個族群的血脈。

    太行山,精衛的山,一個弱小的身影,銜起一粒粒石子、一截截樹枝丟進無際的大海,一生不止,奮鬥不息,試圖以渺小去抗衡,去對決龐大,皴點出了生命畫卷中的膽量和鬥誌。在不止不息的行動中,是她以永遠飛翔的姿勢把堅毅和頑強鑲嵌在這個族群的心頭。

    太行山,後羿的山,在後人的心中,永遠屹立著一個背負箭囊彎弓搭箭瞄向天空的英雄。是他獨立山頭,以手中的弓箭射向天地囂張的太陽們,那射出的箭簇,帶著颼颼風響,是宣戰的號角,是救贖的心聲。後羿,這射落金烏的英雄把無畏與果敢注入這個族群的髓管。

    太行山,愚公的山,在曆史的畫卷中,一個老人帶領全家老小一錘錘、一鍬鍬、一筐筐搬運土石,力爭把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蕩平。他的信心和勇氣讓天地震驚,風雲色變。他“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豪情壯誌把自信和拚搏凝鑄在這個族群的骨節。在緩緩鋪展的畫卷中,這個族群讓長城,讓紅旗渠,讓青藏鐵路蜿蜒在世界的東方……

    太行山,母親的胸懷

    八百裏太行,縱貫京冀晉豫四地,以母性的光芒籠罩著自己的子孫,盡數拿出自己的所有,去澤被,去支撐,去陶冶,去守護……

    太行山把自己的青春之美給了河南,鋪排出水的秀麗,山的空靈,衛水、沁水、淇水、洹水……萬仙山、雲台山、雲夢山、林濾山……太行山如一個年輕的母親,用清雅,用秀美,用如詩如畫的妙境滋養、陶冶著這一方土地的生靈,讓最淳樸最清麗的歌聲從這裏響起,順著《詩經》的源頭汩汩流淌,那一行行純真動人的詩句傳唱出這裏的地靈人傑,更流動著華夏民族的東方神韻。

    太行山把自己大半的積蓄都給了山西這個寵兒。這豐厚的饋贈便是太行母親埋藏在晉地各處的百寶箱,特別是儲量豐富的“烏金”,大同、寧武、河東、霍西、沁水、晉城、陽城……隨意一鎬下去,挖到的就是寶藏。那豐富的貯藏,讓大山的子民取之不盡,讓他們盡享富甲一方的尊貴與殊榮……那儲量豐富的寶藏,把山西打造成一塊金字招牌,讓三晉成為中華民族現代化發展和經濟振興的能量之源、動力之源,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