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太行山位於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間的山脈,山不高而俊秀,水不深而清澈。它是半濕潤區和半幹旱區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它別致的風景。

“看吧千山萬壑,鐵壁銅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裏滅亡!”這是1938年7月桂濤聲、冼星海譜寫的《在太行山上》。如今歌聲漸遠,山幽不言,但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卻在歲月的沉澱裏愈久彌香。伴著這氣勢渾宏的歌,我在習習熏風中賞出太行的沉澱記憶。

追溯曆史,昔日的太行是革命老區,它見證了戰火年代的硝煙彌漫,記錄了抗戰英雄的英勇無畏,收藏了戰火過後勝利的喜悅和歡呼!

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為太行山塗上了一層玫瑰色的幻影;西漢末年王莽奪權,劉秀在太行起兵勝利後統一天下,唐宗宋祖在此背水一戰;1938年抗日戰爭打響,抗日英雄在此衝鋒陷陣、英勇作戰;1972年眾人開鑿1500多米的掛壁公路,千萬人喪生不退縮,汗水揮灑出這令人為之驚歎的公路;直至現在,巍巍太行搖曳著身姿,隨著時間的舞動,幻化為風景這邊獨好的全國十二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太行所經曆的這一切,孕育出了它獨特的文化內涵。如今的太行景區“幽幽佳木連成蔭,萋萋芳草碧連天。年年歲歲水似玉,歲歲年年人流連。”指間悉數時光,驚覺今日太行之峻麗。太行山鋪滿了曆史的足跡,造就了曆史不滅的神話!

如今的太行山,早已舊貌換新顏,不變的是太行精神,變化的是太行山風景。它褪去了硝煙,敞開了懷抱;放下了刀槍,綻開了笑顏。日日夜夜,人們流連於太行的魅力,時時刻刻,大家醉心於它的旖旎。棋子山向你訴說著一個文人的寂寞和胸懷,西溪二仙廟向你表達著一個仙人的狡黠,黃圍洞向你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處景致,都美得恰到好處,不失北山巍峨,卻憑添了南方的秀氣,仿佛不經意遺落人間的明珠,默默妖嬈。

滄海桑田,人生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太行人依山而居。山靜不語,看盡人生起伏。太行漢子多緘默,自有一顆熱情的心;太行女子多內秀,不咄咄逼人,唯有日久,那美才如陳釀,透著歲月緩緩迎麵拂來。戰爭年代,玉米地裏,人人是英雄。和平年代,春歸冬至,戰爭的血性漸漸褪去,太行人隨著太行山一起,在流光裏,在這靜好的歲月中,將生活打磨成一彎月牙,滿溢清輝。

我心中的太行山,是一抹粉紅色的遠古記憶,是爺爺嘴裏一個個的熱血故事,是我心裏最美的驚歎號。

作者:劉夢雪

地址:高平市特立中學7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