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典籍將太行山尊為五行山、皇母山、女媧山等。戰國時期荀子解釋太行山上的“上黨”是“與天同黨”;宋蘇東坡雲:“上黨從來天下脊”;元代熊戴賦詩雲:“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澤潞伯仲間,上黨天之脊。”太行之名,名貫古今;太行之尊,在於王莽嶺。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由於其毗鄰帝都王畿文明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太行山逐漸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人文印記,凸顯出它高人一等的曆史地位。

    著名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誕生在王莽嶺一帶。王莽嶺“千溝萬壑、銅壁鐵牆”的地理環境曾給冼星海和桂濤聲以極大的創作靈感和戰鬥豪情,在中華民族國破家亡之際,他們用心血寫出了全民族的呐喊和抗爭,真實地反映了太行軍民的昂揚精神麵貌,並以戰鬥的姿態成為插入侵略者心髒的一把鋼刀。“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太行軍民一致抗戰的熱烈場麵怎不讓人心潮澎湃?“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這發自內心深處的吼聲怎不振聾發聵?怎不叫任何侵略者心驚膽寒?

    王莽嶺是太行精神的最好象征。建國六十周年,抗日戰爭紀念館將王莽嶺刀劈斧削的倚天絕壁隆重地布置在序廳正麵,它以自身的魅力激起了億萬華夏兒女的報國熱情,尤其體現了太行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它是太行山軍民向天而歌的衝天號角,它是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洪鍾大呂,它是民族抗戰的英雄史詩。它亙古地昭示後人,這裏是英雄的太行山,英雄的王莽嶺,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太行至尊——王莽嶺正好聳峙在太行絕頂之上,山形地勢撼人心魄。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條騰躍的巨龍,那王莽嶺就是高昂的龍頭,其險峻、峭拔之壯觀,完全可以雄視太行,鳥瞰中原。王莽嶺拔地而起的巨大落差形成了特殊的景觀氣候,雲蒸霞蔚,碧水金山,倏忽變化,白雲蒼狗,真可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奇峰峭壁、雲海幻影、絕頂日出、佛光異象、清涼聖境、酷暑無蚊、林海鬆濤、霧淞冰掛、山穀回聲被稱為王莽嶺“九絕”。

    自秦漢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向南遷徙,當那些草原鐵騎颶風一般,從內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馳騁而來,他們在這裏勒住了馬頭,仗劍俯視腳下的中原。就這樣,中原被他們收入囊中。歲月的車輪無情地碾過,但“太行從來天下脊”、“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曆史古訓卻被後來者一次次在這裏證明。漢高祖“得天下”,漢光武“複天下”,魏武帝“爭天下”,唐太宗“兼天下”,宋太祖“奪天下”,無一不看中這塊土地的戰略地位。

    王莽嶺正是因“王莽趕劉秀”的故事而得名。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率領大軍圍追劉秀到此,兩軍交戰數十次,劉秀兵敗,藏在農夫的犁溝裏躲過了追兵。不久,人困馬乏的劉秀又昏倒在桑樹下,幸得桑葚不斷落入口中才活了過來。劉秀得山民和桑葚之助,精神大為振作,孤身從王莽嶺東崖逃脫後,重振軍馬,終於擊敗王莽,建立了東漢。劉秀稱帝後,在王莽嶺建廟封賞,香火不斷,至今王莽嶺一帶還有自漢代留下的許多傳說和遺址。山上關隘和險絕之處為曆代兵家爭戰之要塞,留存的遺址、遺跡分布山上各處,構成了一處處古代軍事遺址景觀。與天險奇峰、絕壁棧道、王莽嶺風光融為一體,是考察曆代軍事文化,研究古代晉、豫、冀三省有關戰爭史實的活地圖。雖說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鐸鳴,但一股英雄氣馳騁在山脊之上,勾勒出一道探險尋蹤蕩氣回腸的曆史風景線,印證著傳說中的帝王舊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