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看著郭嘉,笑而不語。張紘終於挑明了心意,他就是反對郭嘉冒進。

    郭嘉似笑非笑。“先生所言,的確是老成之策,可是君子見機而作,一味持重,也有可能失去戰機。”

    張紘頓了一下,用手指輕輕叩了一下案幾。“我反對出征,卻不等於坐守。除了征戰,將軍還有很多事可做。百發百中固然神勇,但持滿不發,不戰而屈人之兵,未嚐不善。”

    “比如?”

    “名義。將軍還缺一個名義,名不正則言不順,將軍以鎮北將軍統領五州不合常理,難以服眾,可若是朝廷予以確認,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孫策明白了張紘的意思。他現在的身份是鎮北將軍領會稽太守,這個職務肯定是不能統領五州的。麾下的文武也好,百姓也罷,隻把他當作臨時負責的官員,不會認為是他的臣民,現在接受他的管理,一是被他的武力所震懾,一是被利益所誘。一旦他在戰場上受挫,利益又不能讓他們滿意——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沒有人會滿足的,蔡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五州隨時可能分崩離析。屆時分領各州的大將不是被當地豪強裹肋著自立,就是被當地豪強擠走甚至殺害,更有可能,他們也想過一把逐鹿下的癮。既然出身寒門的武夫孫策可以,別人為什麽可以?

    張紘舉亞曆山大為例,堪稱精準。亞曆山大死後,他麾下的大將就割據自立了。如果有了朝廷確認,那情況不一樣了。一是他可以名正言順的控製五州,二是他和麾下諸將確立了君臣關係,有利於內部團結,以後再有人想自立,多少會有些顧忌。

    當然,他以後想自立也麻煩。

    “朝廷能夠同意嗎?”

    “對朝廷來,這未嚐不是一個辦法。”張紘道:“朝廷與將軍相安無事,才有可能立穩腳跟,重整旗鼓。子雄心勃勃,敢為下先,效仿子嬰,閉關自守,承認將軍割據一方的可能『性』不。”

    郭嘉反問道:“那以後呢,就這麽對峙著?”

    “雖現在不敢斷言,但統一乃是大勢所趨。將軍這麽想,子更會這麽想,否則他如何麵對下人,如何麵對列代先帝?朝廷所據之地大多貧瘠,冀州被袁譚占據,隻有益州能供應朝廷,以一州之地供應半個下,益州也支撐不了太久,是以子一定會行險,會急於求成,以求改變這個對他不利的局麵。既然是行險,就難免會出意外。”

    張紘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郭嘉。郭嘉咧了咧嘴,笑得有些勉強。張紘又轉向孫策,一字一句地道:“如果子出了意外,將軍可不戰而勝。如果子居然冒險成功,和將軍對峙疆場,也不過是上蒼送給將軍的機會罷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