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點點頭。“這是自然,因循守舊,言必三代,隻是腐儒之見,非賢者當為。”

    孫策笑了,伸出手指點點諸葛亮。“心,這樣的話在我麵前還行,遇到張子布,有你好看。”

    諸葛亮笑笑。“其實就是算是儒門也並非一成不變,今日之儒非漢初之儒,漢初之儒亦非先秦之儒,而荀孟之儒亦非孔子之儒。縱是孔子本人,五十歲之學與七十之學也不一樣。是故易雲,唯易不易。”

    “好,能有這樣的見識,便是可共語之人。”孫策拍拍手,讚了一聲。

    “後生可畏。”郭嘉也笑著點點頭。“我是十五歲才有這樣的想法,比你晚了至少兩年。”

    “將軍過獎,祭酒過獎。”諸葛亮不卑不亢,躬身施禮。

    “那你,現在與管仲時都有哪些不同。”

    “不同有很多,封建變成郡縣,下共主變成皇帝,最大的不同卻是世卿世祿變成了任官食祿,官吏不再世襲,而是任賢使能,卿大夫沒落,士成為官吏的主體,即使寒門子弟也可以有憑軍功或者習經入仕。”

    孫策表示同意,卻又不滿足,追問道:“你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自然是好事。世卿世祿,不論賢愚,隻問血統家世,難免屍位素餐者眾,德才兼備者寡,貧寒子弟縱有伊尹之才,不遇明君也不得其位。且世家各有其利,枝強幹弱,是以內亂紛紛,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其最者。眾力不齊,外敵不禦,故六國為秦所滅。秦用商鞅之法,行耕戰之策,非軍功不得封侯,是故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六國人才如百川歸海,良相名將如繁星爭輝,以後者來居上,皆變法之功。”

    “有道理,士由貴族之末變成四民之首,的確影響深遠。不過未必見得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處理不好,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

    諸葛亮眉心輕蹙,有些不解。“難道人才多了也是壞事?”

    “剛才那元宵好吃嗎?”

    諸葛亮不解其意,卻還是誠懇地道:“好吃。袁夫饒手藝名不虛傳。”

    “如果讓你連吃十碗呢?”

    諸葛亮愕然,隨即笑了。“過猶不及,別十碗,第三碗我就吃不下了。”

    “是的,士亦如此,多了,也會成為壞事。”孫策歎了一口氣。“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黨人。且不黨人是忠是奸,是為國為民還是禍國殃民,隻一點,若沒有三萬太學生聲援,黨人能造出如此聲勢嗎?若不是黨人聲勢浩大,以至於威脅君主,會引發黨錮嗎?”

    諸葛亮思索片刻,眼神有些黯然。“盛極而衰,誠乃至理名言。將軍抑世家而厚百姓,便是為此而發?下讀書人之眾何止三萬,且將軍一意排斥,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吧。”

    “我排斥讀書人了嗎?”孫策手裏把玩著茶杯,似笑非笑,眼神頗堪玩味的打量著諸葛亮。

    諸葛亮眨眨眼睛,臉皮有些發燙。他錯話了,孫策並沒有排斥讀書人,他身邊就有很多讀書人,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有今。他隻是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沒有表現出明主求賢若渴的姿態。就他本人而言,孫策表示了熱情,卻沒有登門邀請,這與其他饒做派大相徑庭。陶謙主徐州,鬧出那麽大的風波,還不是為了請賢士相輔,隻不過張昭、趙昱等人最終還是沒給他好臉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