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琉璃不僅僅讓人們能夠在冬也可以看到外麵的景色,還催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麽透過琉璃看窗外景色是扭曲的,而且每一塊琉璃的扭曲程度都不一樣?據有幾個郡學生已經在收集不同的窗琉璃塊,準備係統的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孫策對此樂見其成。對他來,窗琉璃不僅是一個生財之道,更是開拓讀書人眼界的一個窗口。

    諸葛亮雖然一直在安心的吃,但他卻聽得清楚,等他吃完,放下碗,用準備手的濕布巾擦了嘴,淨了手,然後靜靜地坐在一旁,等孫策和郭嘉吃完,這才道:“將軍對《管子》有研究?”

    “研究談不上,異曲同工吧。”孫策笑道:“你也知道,我家原來是賣瓜的,生意經多少知道一些。”

    諸葛亮有些窘。孫策可以自嘲是賣瓜的出身,他卻不能附和,隻好裝沒聽見。“管仲的確是大才,他的經國濟世堪稱良策,齊因之而霸,秦因之而強,桑弘羊用其策,漢武掃六合。將軍若有閑暇,可以一覽,必能開卷有益。”

    “你覺得我現在這個做得不好?”

    “也不能不好,隻是輕重權衡略有不當而已。”

    孫策微微頜首,看了郭嘉一眼。郭嘉舉手示意孫策自己。一是經濟的確不是他的強項,二是這時候應該讓諸葛亮看看孫策的底蘊,要不然諸葛亮很難有敬畏之心,也很難安心在孫策身邊慢慢曆練。孫策心知肚明,命人端走碗,取來茶,做好了擺龍門陣的準備。

    看曆史通常有三層境界:一是辨真偽,也就是看哪些事可能是史實,哪些事可能是曲筆,哪些又是後來虛飾;二是識趨勢,擴大視野,拋除個饒得失成敗,以階層、集團為單位,詮釋曆史的變化趨勢;三是辨規律,將時間尺度拉長,越過集團、階層的鬥爭,看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

    第一層是王侯將相的奮鬥史,第二層就必須考慮到地理、文化等因素,第三層的主要內容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對社會的影響,得更通俗一點,就是經濟。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政治無法脫離經濟因素的影響。短期來看,掌握兵權最重要,長期來看,如何控製經濟才是關鍵。

    管子最大的成功就是創建了國家資本主義,這一點後來被法家吸收,不管是商鞅以法治秦,還是漢代的儒表法裏,都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變形。國家把最賺錢的資源和行業——比如鹽鐵茶酒煙和金融業、房地產——都抓在手中,以此來掌控整個國家的經濟。

    諸葛亮雖然才十四五,但他早熟,又是琅琊人,深受齊文化影響,管仲的思想是他早就接觸過的,而且對他影響極深,他後來治蜀用的就是這一套。這一套不能算錯,但也算不上完美,後世學者對此論述甚多,孫策本人就看過不少,算是有研究。來到這個時代,製定政策之前,他就考慮到了這些問題。

    “管仲的確是大才,他的經國濟世之策也的確是良策,不過並非沒有改進的餘地。”孫策清了清嗓子,坦然的迎著諸葛亮清澈的目光。“千年之後,當我們成為執政,牧守一方的時候,我們應該法其所法,而不是延用其法。孔明,你對不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