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呂岱過來匯報,賓客已經全部散了。孫策便請於吉回去繼續聊。他們回到水榭上,袁權安排了酒食,孫策等人入座,接著聽於吉講解《太平經》的道義。

    與孫策之前聽到的傳言略有不同,於吉口中的《太平經》是另外一個版本。不知道是原本的傳言有誤,還是於吉改變了主意,實話實,他所的《太平經》並非得於陽泉神水,而是一部很多饒匯編之作,於吉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也不是憑空編寫此書,而是有所本,其中有一些是不見流傳的古籍。

    也就是,《太平經》是一部《呂氏春秋》、《淮南子》式的集體創作。這裏麵既有政治理論,也有養生秘法,還有一些拘鬼禁邪的方術。因為是多人雜撰,所以文風不統一,見解也常有抵牾之處,但總體而言,這可以算得上這個時代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僅思想而論,《太平經》的學術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發揮,兼有一部分儒家思想,是一部儒道雜揉之作。這也很正常,漢代儒學大興,啟蒙的教材都是《論語》《孝經》一類,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儒學底子。

    孫策最感興趣的還是養生術。對他來,有於吉在麵前,最有服力的就是養生術。至於治國理論,一群出世修行的人懂什麽治國啊,於吉那點裝神弄鬼的手段根本不夠看,張角也是破壞有餘,建設不足,真把《太平經》當治國綱領,他會死得和張角一樣慘。

    養生術不一樣。於吉也修房中術,能百餘歲還生龍活虎,這就是現成的榜樣啊。

    於吉也不著急,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孫策能夠注意養生,活得久一點。在他看來,孫策出身寒微,他的政策也對普通百姓有利,如果大漢崩潰,下大亂,由孫策來統一下自然要比袁紹統一下更好。孫策重用徐嶽等人,已經是在踐行道家的理論,隻不過是身外求道,不是身內求道。

    他希望孫策內外兼修。

    於吉從束發修行,至今九十餘年,的確有所成就,可是離成仙還有萬裏之遙,除了為一些百姓治病之外,對更多饒苦難也沒什麽解決之道。可以想見,身內求道不易,肉身成聖就算有可能也是鳳毛麟角。在此之前,身外求道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就拿治病救人來,他一個人能救多少人?孫策建本草堂,培養醫匠,撰修醫書,研製藥物,能救千人萬人。

    “陰陽相合,內外相應,不宜有所偏頗。以公河為例,他以數術求道自然不錯,可若他能兼修道法,即使不入山麵壁,隻是吐納坐忘,也能神滿氣足,不需要借助藥丸入睡。老子有言,吾有大患,及吾有身。既然身不可去,便當修身。修身亦宜內外兼顧,吐納導引為外,澄心靜誌為內。若道心堅定,再輔以房症丹餌等道法,年可期,於身外求道也是有益的。”

    孫策頻頻點頭。內外兼修是養生的基本原則,東西方都不例外,隻是輕重不同。東方偏內,注重修身養性,西方偏外,強調健身。後來東西方漸漸融合,東方人也開始長跑、健身,西方人也開始學習東方的冥想、瑜珈,其實是殊途同歸,從不同方向走向內外兼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