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旱災已經初現苗頭,饑荒幾乎在所難免,區別隻有於程度不同。如果發生大饑荒,大量百姓為了生存而外逃,朝廷將成為無根之木。

    關中早已不是曾經的沃野千裏,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加起來,戶口不到十萬。當初之所以選擇遷都關中,是因為從洛陽遷來了十幾萬戶,加上關中原有的戶口,總數超過二十萬。如果運籌得當,趁著關東大戰,再吸引一部分戶口,歸化一部分羌人,在關中屯田,至少可以實現朝廷割據關中的計劃。

    但上蒼似乎不打算給他們這個機會,剛剛穩定下來,開始屯田,興建木學堂,推行新政,去年就來了一場大雨,今年接著又大旱,關中本來就沒什麽積儲,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人口外逃幾乎成為必然。沒有了人口,朝廷靠什麽發展?

    要想穩住局麵,避免大量戶口損耗,最好的辦法就是搶在人口外逃之前,從外地運糧,緩解災情,盡可能將人口留在關鄭關中人將來還可機會再回來,洛陽人一旦離開關中,再回來的可能性微乎其乎。

    哪兒有糧?益州有糧,荊州、揚州有糧,冀州也有糧。按照荀彧的計劃,如果袁紹能從冀州運兩三百萬石糧來,什麽事都解決了,袁紹還能收獲大批民心。但他很清楚,袁紹既沒這麽做的意願,也沒這麽做的能力。冀州有糧,但冀州的糧在冀州世家手裏,世家不同意,袁紹就無糧可運。

    如此一來,能幫助朝廷解決這個難題的就隻有益州、荊州、揚州。益州隔著重山峻嶺,運輸困難,而且曹操正在劉焉交戰,就算擊敗劉焉,短時間內能籌集多少糧食也不準。隻有從荊州運糧最方便,由武關道入關中,以南陽的強大運力,幾乎是舉手之勞。

    孫策新得揚州,周瑜新得荊州江南四郡,隻要孫策願意,籌集幾百萬石糧不成問題。

    荀彧不願意給孫策這個機會,但他除了向孫策求援,沒有別的辦法可想。他總不能看著關中的百姓外逃,總不能看著大漢剛剛看到一點希望又麵臨崩潰。就算他可以狠下心來拒絕,也會有其他人與孫策合作。

    比如鍾繇。

    荀彧清楚,和他相比,鍾繇對袁紹一直沒什麽好福如果由鍾繇接替他的位置,袁紹與朝廷之間的聯係就又薄了幾分。鍾繇把這個機會留給他,隻是不想讓孫策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麽分歧。可若是他拒絕了這個機會,鍾繇不會再推辭。

    有能救朝廷之急的糧食在手,鍾繇獲得子信任並不難。相反,如果他一心為袁紹著想,不顧朝廷的安危,子也不會再信任他。

    荀彧扶著車門,低著頭,一陣陣冷汗湧出,浸濕了衣領,滴在胸前,落在地上。

    鮑出見荀彧搖搖欲墜,連忙趕了過來,想將荀彧扶下去。荀彧的腳邁了幾次,想就此下車,可是心裏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他。下了這個車,就再也沒機會上來了。

    荀彧咬緊牙關,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他緩緩推開鮑出,回到榻上,眯著眼睛,眨也不眨地看著蔣幹。

    蔣幹笑了,倒了一杯冰果漿遞了過來。“令君消消暑,不急,慢慢想。”

    荀彧慢慢垂下眼皮,看著手中的果漿。果漿很涼,但他的心裏更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