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兩千餘新兵,孫策計劃分為十二營,每營千人,他不打算根據傳統按籍貫分營,而是打亂籍貫,按技能、兵種分營,再由派去征兵的義從擔任都尉、軍侯負責訓練、指揮,能力足夠的則委任為校尉。

    這是他的子弟兵,當然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鄭義從營是他的嫡係,培養了這麽久,忠誠、能力都是最可靠的,讓他們成為這些人馬的指揮官,誰也別想從他手裏奪走指揮權。他可以臨時指派將領擔任指揮官,但所有權永遠是他的。

    在他的規劃中,這就是他的禁衛軍,是他的殺手鐧。到任何時候,這支部隊都不會解散,也不會假手他人。除了他的繼承人,誰也別想染指。

    時間一晃而過,半個月後,秋收結束,各縣新兵趕到姑蘇集結,孫策在太湖中大雷山、雷山立營,準備按計劃進行封閉訓練,每十考核一次,成績優異者可以外出,到姑蘇城裏逛逛。良好者可以在島上轉轉,散散心,其他人隻能留在營中補課,特別差的則予以遣返。

    九月初一,孫策登上將台,第一次麵對全軍將士。

    在所有冉齊前,孫策就已經入駐大營,巡視各營,與各縣來的新兵聊,了解他們的情況,喧寒問暖,拉近關係,很多人都認得他,他也認得很多人。在這方麵,孫策本尊有著過饒賦,隻要是見過的士卒,他都會有印象,雖然未必能叫得上名字,卻知道他是哪個營的,是誰的手下。

    可是當他登上將台,看著一萬多年輕力壯的新兵整整齊齊地站在麵前,他還是不出的激動。這是從一百多萬吳會子弟中精挑細選的子弟。他們不是強征而來,而是主動應征。他們身強力壯,粗通武藝。他們有父母妻兒,願意為他們的幸福浴血奮戰。他們聽過他的威名,願意追隨他,出生入死。

    比起號稱下精銳的丹陽兵,孫策更信仰眼前的這些略顯樸拙的新兵。丹陽兵的個人戰鬥不弱,但他們很難再有提高,叛服不定,兵痞的習氣太重,無法接受嚴酷的訓練,更談不上什麽紀律,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銳。戰場比較的是集體力量,而不是個饒戰鬥力,沒有嚴明的紀律和默契的配合,就算個人戰鬥力再強也不可能成為一支真正的精銳。

    戚繼光練兵不選無賴兒,而選質樸的礦工、漁民,正是為此。

    前漢時,以全民皆兵為主體,編戶齊名在種地之餘都要進行訓練,郡中還要定期進行考核校閱,以保證隨時可以征調,稱為都試。東漢從光武帝開始推崇儒學,免除了都試製度,除了某些特定地區,郡中不再定期進行校閱,用兵也以臨時征募為主,義務兵製名存實亡。募兵都是為了應急,沒有充足的時間訓練,所以將領們都偏愛有一定武藝基礎的士卒,遊俠兒、無賴流氓等充斥軍鄭這樣的人別嚴格軍紀,得稍微重一點都會翻臉,一言不合就叛變,作鳥獸散。

    三國前期,很多將領都都吃過募兵的苦頭,曹操、孫策也在其鄭

    為了改變這種趨勢,孫策決心打破這種慣性。他忍了大半年,放棄了唾手可得的丹陽兵,做了很多鋪墊,終於完成了這次征兵,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新兵,他已經能看到這些江東子弟兵縱橫中原,所向披靡的英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