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孫策所知的軍事著作中,幾乎沒有涉及山地作戰的。古代兵法起源於中原,秉承的一直是適應平原的戰法,開始是車戰,後來是大兵團作戰,幾乎沒有人會在山區作戰。山區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首先對輜重給養運輸就是個大麻煩。山中沒什麽土地,養活不了多少人口,也沒什麽財富可以爭奪,就算發生衝突也是村莊、家族之間的械鬥,很少牽涉到官府。

    所以山地作戰一直是薄弱環節,並不是沒有人擅長山地作戰,而是沒有形成體係,沒有留下相關的記載,全在負責戰鬥的將領腦子裏,人死了,這些知識也就沒了。

    扶風馬家的先祖馬援就是山地戰專家,兩次南征,積累了豐富的山地戰經驗。但是他人一死,馬革裹屍,這些經驗就清零了,沒有留下一個字的記載。後來的將領也隻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能有多大成就,全看個人賦。

    孫策比他們好一點,孫堅有山地作戰的經驗,給他講過一些,但也是隻言片語,談不上係統。祖郎是山賊裏的聰明人,要不然也不能讓孫策吃那麽多苦頭,險些連命都丟了。他有很多實踐經驗,怎麽讓他把這些經驗傳授給更多的人,這是孫策最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好在他們年歲相當,誌趣相投,沒有什麽保守的想法。孫策軍中有授課講武的習慣,祖郎也沒打算做一輩子山賊,互相交流起來也沒什麽障礙。孫策給他戴了一頂高帽子,祖郎就痛痛快快的把山賊的看守本領一一給孫策等人聽,到得意處還順便講了一些故事,生動形象。

    孫策等人受益良多。這些經驗雖然不成係統,甚至粗俗膚淺,但都是山賊們用命換來的寶貴經驗,值得重視。孫策不僅讓龐統等人做了記錄,還讓他們用心整理,分發給各級將領做教材,等以後到了戰場上再進行驗證提高,逐步完善。

    任何一件事,由個人經驗積累總不如係統研究效率高,哪怕是兩個人互相切磋也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他建講武堂、木學堂、本草堂,自己並沒有提供什麽有價值的真知灼見,但他搭好了平台,自然會有人上台表演,慢慢就看到了效果。黃承彥、黃月英父女就是典型,那麽多新技術接連湧現,不僅是他們的聰明才智,還有其他饒觸發、刺激的功勞。黃承彥這兩在冶煉技術上的進步比他之前十幾年的經驗都要多。

    講課是理論,離實際作戰還有一定距離,孫策決定組織針對性的訓練。山中作戰有一係列的特殊性,不能什麽準備也沒有就進山開打。郭嘉等人也覺得有理,你一言,我一語,商量起哪些環節需要進行訓練。祖郎有實踐經驗,又有指揮才能,以他為主,其他人一旁參謀,很快擬出了一個訓練計劃。

    一後,孫策留下甘寧、李術守城,又安排了一個營給蔡瑁、向朗,讓他們負責輜重轉輸,剩下的五千步騎進了山,展開山地戰訓練。

    ——

    陳敗趴在一塊臥虎形的大石頭,悄悄探出頭,打量著遠處的人影,恨恨地咒罵了兩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