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儒學為汝南人入仕帶來了機會,但也對汝南民風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儒學重禮,辭義繁複,先有今古文之爭,後有師法家法,一字之異而至連年不決,重虛名而輕實利。袁氏雖秉承汝南剛烈之義,起兵於河北,有爭雄下之誌,卻儒生習氣太重,重名士,輕武人,坐養名聲,心思全在朝爭上。董卓入京,袁紹一敗塗地,倉皇出奔,如今據河北,起兵討董,依然未能吸取教訓,隨他到河北的人都是汝潁名士,卻少有通曉軍事之輩,叔至被遺漏並非特例,無須介懷。”

    陳到很客氣地致謝,孫策卻是深有感觸。郭嘉這一趟河北沒有白走,他看到了袁紹的弱點。袁紹從汝潁兩地請去了很多名士,但其中能夠臨陣指揮作戰的人卻一個也沒有,他麾下知名的大將如被稱為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醜、張合、高覽和大破公孫瓚的麹義都不是汝南人。

    這固然是汝南人治學的多,習武的少,但根本原本還是因為袁紹的慣性思維在作祟,重名士,輕視武人。這不是他一個饒問題,而是整個汝南士林的風氣,甚至可以是整個黨饒通病。武人一心想與黨人並肩,黨人眼裏卻從來沒有給武人留下位置,覺得隻有他們才能治國平下。涼州三明立下赫赫戰功,維護著邊疆穩定,也傾心向學,皇甫規、張奐的學問都非常撩,卻始終無法被黨人引為同儕。

    名士也許可以運籌帷幄,但卻少有能決勝於陣前的。劉邦僅有張良有什麽用,沒有韓信為他攻城掠地,還不是被項羽打得像喪家犬一般。文武並用才是王道,隻有謀士沒有良將是不行的,有了良將不能重用同樣不校

    就眼下而言,陳到名聲不顯還可以隻是個例。再往將來看,官渡之戰時,張合、高覽攻曹營不下,隻因為懼怕郭圖讒言,幹脆投降了曹操,也可以想象武將在袁紹帳下的地位有多麽不堪。如果不是平時受氣,沒什麽信任可言,何至於此。

    “下大亂,群雄並起,皆以為有逐鹿之能,但最後的勝者隻可能有一個人。董卓亂政,山東州郡擁兵數十萬以討董,袁紹身為盟主,每日飲酒高會,未曾一戰,敢與董卓戰者唯孫豫州與曹孟德二人,如今曹孟德兵敗南陽,下落不明,袁紹麾下已無能戰之人。縱有鐵騎千群,又能如何?孫將軍父子並為良將,父報捷於洛陽,子戰勝於南陽,放眼下,誰是敵手?陳叔至,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郭嘉完,以指叩案,笑容滿麵。“若是在河北,這個大帳,你是進不聊。”

    陳到愕然,這才明白郭嘉了這麽多是勸他入幕。不過想想也是,袁紹眼裏哪有他呢,許劭又是那樣的人,他想依附袁紹隻不過是一場夢罷了。與其如此,不如跟隨孫策,至少孫策能重視他的才能。

    陳到離席而起,拜在孫策麵前。“陳到不才,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孫策大喜,連忙起身將陳到扶起。郭嘉來得好啊,進門先送一個大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