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人事調整草案遭到了反對,有的比較婉轉,有的比較直接。

    質疑的焦點是汝潁人。辛毗、陳到,還有坐鎮關中的荀彧,都是汝潁人。

    其中又以陳到遭受的質疑最大。有人從戰術角度考慮,認為甲騎雖然攻擊力強大,速度、耐力卻有限,與來去如風的鮮卑人作戰未必有優勢。有人從人事角度考慮,認為陳到剛到北疆不久,又轉涼州,未必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環境,不如調馬超回涼州,哪怕是調韓當去都比陳到合適一些。

    畢竟韓當也曾隨孫堅在西涼戰鬥過。

    有人則認為根本沒必要興師動眾。涼州有玉門、金城、武威三督,總兵力近兩萬騎,就算鮮卑人恢複了元氣,也不可能深入涼州腹地,最多是敦煌、酒泉會受一些影響。派幾個文武兼備的將領去就了,連安西大都督魯肅都沒必要移鎮涼州。關中初定,漢中開戰在即,還是需要大將鎮守的。

    理由都很堂皇,但孫策太熟悉這些饒話方式了,輕易的聽出了理性背後的意氣之爭。相比於荀彧代表的汝潁文臣,陳到、呂蒙代表的汝潁武將崛起,更讓人恐懼汝潁係的強大,下意識地進行抵製。

    汝潁人不甘示弱,奮起反擊,但作為汝潁代表的郭嘉不發表任何意見,他們的聲音總顯得份量不足。沮授、劉曄、國淵也沒怎麽話,一副公事公辦,冷眼旁觀的模樣。

    看著這些大臣勾心鬥角,孫策不上火肯定是假的,要有多急,也不見得。保持朝堂上不同派係的相對平衡本來就是一種理性,任何集團內部都不可能是一團和氣,有分歧,有爭鬥,才是正常現象。

    涼州的事不是一兩就能解決的,大可讓他們慢慢討論。有魯肅坐鎮關中,隨時可以出隴關增援,也不會出什麽大事。

    倒是攻取秭歸縣城的戰事不能再拖了。汛期將至,雨水增多,每拖一就增加一分風險。

    孫權也意識到了這個危險,幾次請戰,並對軍師處、軍謀處熱衷於爭論涼州的事不滿,認為他們本末倒置,輕重不分。軍師處被激怒了,一個叫胡質的年輕見習參軍對孫權提交的作戰方案大加指責,他這個方案就是蠻幹,毫無戰術可言,建議給他一個良級乙等的評價。

    這是軍師處有評議製度以來從未有過的成績,再差一點,那就是否決了。

    孫權勃然大怒,當場反問胡質,依你之見,如何進攻才是戰術?

    胡質,眼下就不是攻城的好時機,最好的戰術是不攻。等雨季過去,截斷秭歸城外的溪流,迫使城中斷水,最多不過半個月,秭歸必降。

    孫權氣急而笑,懶得與他計較,直接找孫策投訴。

    孫策聽完孫權的講述,也有些意外,讓人把胡質叫來,當麵詢問。過了一會兒,沮授進來了,身後跟著一個年輕參軍。沮授遞上評議報告,孫策一看,上麵定的是優級丙等。雖然不是良級乙等,評價卻也不高。除此之外,沮授沒有寫意見,隻是簽了名。

    孫策放下評議報告,看著那年輕人。“你就是胡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