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等人還請旨,從政務堂、講武堂、木學堂及本草堂聘請一些學者兼任教授,培養本地人才,提升楚州四郡的學術水平,為今後的長期發展儲備力量。

    不出胡騰所料,等他趕到北海時,劉熙已經被聘為稷下學院的祭酒,不能出任嶽麓書院祭酒。收到消息,劉先隻好放棄,準備等合適的時機再和孔融商量一下,請他出任祭酒。

    孫策之前否決了郭嘉的推薦,沒升孔融的官,這次沒有再阻攔,同意孔融出任嶽麓書院教授,並保留翰林院學士的身份。他還提了一個建議:江南四郡有濃厚的楚國遺風,還有很多口耳相傳的民間傳,可以設立一些專項研究,提供資金,請有興趣的學者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出一批有份量的學術成果。

    類似的研究,楊修在豫章做過,效果很不錯。

    劉先等人覺得有理,欣然接受,並趁熱打鐵,擬了一些題目,廣泛征詢意見。在擬定題目的時候,桓階多了個心眼,加入一項與孫堅在長沙時的政績有關的議題。吳太後聽到消息後,派人問了情況,表達了強烈的興趣,願意提供全額資助。

    消息一出,皇後、大長公主、長公主們都不能沒有表示,紛紛解囊,長沙王孫權更是獻出十年的食邑收入。就連孫策都不能例外,讓少府提供了一百金。最後一匯總,不僅籌建嶽麓書院的錢有了,今後幾年的開支都不用愁了。

    聽這個消息,荊州大族氣得大罵楚州人狡猾,生就是奸商。荊州人建襄陽書院都是自掏腰包,他們倒好,反倒賺了一筆,連皇太後的錢都敢黑。

    不過這也沒辦法,誰讓長沙運氣好,是孫堅戰鬥過的地方呢。

    嶽麓書院的籌辦一波三折,在翰林院學士中引起了不的影響。他們意識到,隨著下太平的臨近,學術研究將迎來一個迅速發展的機會,各地學堂、書院將遍地開花,隻要學術上有成就,即使不做官,一樣可以過上愜意的生活,頓時熱情高漲。

    另一方麵,嶽麓書院在聘請祭酒、教授時不再局限於五經等傳統經學,而是擴展到《孟子》等子學,這也讓一些原本不屬於主流的學問有了用武之地。

    討論很快超出了翰林院的範圍,很快就有人將目光轉向了之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實學。襄陽楊氏建醫堂,蔡氏建農事堂,得到子的禦筆題名,是朝廷將各種實學納入學術主流的明確信號,各地大族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特色人才,張羅學堂修建。

    五經之類的學問也就罷了,與普通人關係不大,各種實學卻關係到生意,關係到他們的財富增長。如今競爭激烈,沒點技術優勢,想賺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南陽人為什麽這麽牛?不就是因為南陽的木學堂、鐵官以及織坊起步最早,技術最強麽,不論是藥材還是車船、布匹,都是響當當的高檔貨。就連南陽的黃牛都做成了大生意,行銷下,不少冉了南陽的第一件事就是品嚐一下正宗的南陽牛肉。

    事情的發展連孫策都有些始料不及,隨即又欣喜不已。他費心費力的推行新政,引導各地大族積極投資實業,不斷下詔,到處演講,效果卻不如這次籌建嶽麓書院的事件影響大。仿佛一夜之間,這些人都開了竅似的,再也不用他刻意引導,紛紛奔著實業去了。

    孫策意識到,經過十年的醞釀準備,新時代正在來臨,而且腳步越來越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