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的堅決起了作用,吳太後一錘定音,雖然孫權極不情願,也隻能照辦。

    他從征發的近萬步卒中挑出兩千人精壯。一千為正卒,再加上吳太後所賜的五百部曲,共一千五百人隨征。另有一千後備,留在長沙訓練,以備隨時補充因傷亡出現的缺額。

    孫策聽了孫權的方案後,沒有多什麽,隻是從新造的戰船中撥付了十艘給孫權。

    既然是水戰,戰船必不可少,新式戰船雖然不如海船威風,卻更適合長江的水情,除非遇到特殊急流,不用纖夫牽引也能逆流而上。

    當然,這隻是最理想的狀態。兩軍交戰時,對方可不會坐視你逆流而下,戰船衝撞,箭矢射擊,或者其他的戰術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新式戰船隻能彌補一些劣勢而已,優勢還談不上,風險還是很大。

    孫權接到戰船後,隨即交給部下操練,要求他們務必在短時間內熟悉這種戰船,盡可能地發揮出最大的能力。這一千士卒是優中選優的精銳,水陸皆能,大半都是在江邊、湖邊長大,操舟是必備技能,又有重賞誘惑,自然不惜力氣,每苦練,也是洞庭湖上一景。

    按照吳軍慣例,每半個月營內演習一次,每個月進行一次營間演習。孫權所部千人在接連兩次演習中表現優異,拜折衝校尉,編入前軍,由前將軍朱桓節製。

    前將軍直屬中軍步卒五千人,另有州郡步卒五千,共萬人。共有三個主力營,除了孫權所領的折衝營之外,還有賈逵所領的橫江營、孫觀所領的宣威營。橫江營以河東兵為主,宣威營以泰山兵為主,各千餘人不等。賈逵、孫觀入營時間比較早,但朱桓還是將折衝營的名號留給了孫權,到中軍參加會議時大多也帶著孫權。

    賈逵沒什麽反應,既不排斥,也不刻意親近,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孫觀卻有些委屈,私下裏發了幾句牢騷,早知如此,不如留在右將軍紀靈麾下什麽的。這些話傳到朱桓耳中,朱桓沒給孫觀留麵子,直接讓他回中軍向陛下報到。至於陛下會不會安排你去右將軍麾下,那我管不著。

    孫觀很惱火,卻不敢真的回中軍。別的不,和長沙王孫權爭先,就算陛下不計較,讓他回右將軍紀靈麾下,紀靈也不敢接受他。況且朱桓是子親信,前軍是眾所周知的先鋒營,立功的機會最多,他可是費了好大力氣才擠進來的,豈能就這樣退出去。

    不得已,孫觀向朱桓認錯、道歉,心裏的怨氣卻更濃。

    對前軍的事,孫策一清二楚,卻什麽也沒。

    ——

    子禦駕親征,駐蹕洞庭,太後、皇後隨行,幾乎大半個朝廷都在洞庭山,開支自然不。

    洞庭湖在長沙國境內,朝廷的開支卻並非由長沙國獨力支付,甚至不僅由江南的楚州四郡提供,江北的荊州四郡,豫章、廬江、丹陽甚至更遠一些的九江都要提供一部分物資,以減輕荊州八郡的負擔。長江水道格外繁忙,每都有大量的船隻進出洞庭湖,將全國的物資越行在。

    但荊楚八郡的負擔無疑是最重的。行營和五萬大軍就像一隻巨大的怪獸,盤踞在荊楚的腰間,貪婪的吞噬著荊楚的鮮血和膏腴。申耽、申儀兄弟的叛亂雖然迅速平定,還是引起了不少饒警覺。

    戰爭的消耗超過他們的想象。受限於地形,即使吳軍訓練有素,即使黃忠、鄧展等人作戰經驗豐富,也不能保證百戰百勝,出一些意外或者差錯在所難免,每一個意外都要用數不清的錢糧去彌補。

    因為數量實在太大,對賬目有所懷疑的人不在少數,負擔最大的南陽大族借著新年大饗的機會,派代表來疏通關係,希望能看到相關的賬目,防止有人從中牟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