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漢四百年,兵源主要有兩種:征兵和募兵。西漢初期以征兵為主,後來土地兼並加劇,百姓破產,流民增加,漸漸改為募兵,到了東漢後期,更是以募兵為主,征兵變得可有可無。

    這和東漢豪族勢力膨脹同步。募兵要有錢,豪族花錢募來的兵當然隻聽豪族的,豪族有了兵,實力更強,自然樂見其成。後來黃巾大起,朝廷沒錢募兵征討,隻好放權州郡,讓軍隊真正成了豪族的私兵。

    大吳革故鼎新,改革兵製,建立新軍,恢複了征兵製,將兵權收歸朝廷。得到了土地的百姓也支持新朝,踴躍從軍,所以大吳的軍隊更有戰鬥力,十多年來戰無不勝。

    但軍中將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誌向大一點的想拜將封侯,光宗耀祖,誌向一點的想立功受賞,退伍後能有一官半職。他們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誌向?當然是征戰立功。一場大戰取勝,將領加官晉爵,普通士卒受賞,各得其所。

    這就是各部競相參戰的原因。

    如果不開戰,他們就隻有軍餉可拿,除此之外沒有什麽固定的收入。軍餉是不低,但也高不到哪兒去,尤其是普通將士,也就兩三千錢,和一個普通勞力差不多。實際上,軍中將士要比耕地、做工辛苦得多,不僅每要訓練,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進行演習,一年到頭都沒有閑的時候。

    如果不從軍,他們完全可以掙得更多,而且不用這麽辛苦。

    普通士卒還好一些,畢竟他們吃虧也就是這麽三年,三年之後就複員了。如果能安排一個不錯的工作,這三年兵也算值。萬一能有一官半職,比如縣尉、亭長什麽的,那更是好事,就連成家都會容易得多。

    可是對那些留在軍中的將領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的軍餉是比普通士卒高一些,可是高得有限,和不在軍中的同齡人相比,他們並沒什麽優勢。相比之下,軍中的辛苦卻顯而易見。同樣一個年輕人,讀幾年書,進工坊做工,或者學做生意,又或者做其他事,辛苦自然辛苦,卻要比從軍輕鬆許多。

    長此以往,從軍的吸引力顯然有限,征兵製難以為繼。

    大吳新建,下未定,從軍自然有吸引力。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局麵維持不了多久,一旦益州平定,下太平,軍中將領的前程必須會發生重大改變。

    這時候,有人想方設法的參戰,抓住最後的立功機會,有人想貪墨一些軍費,在複員之前撈一筆,都是難以避免的事。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的重罰嚴懲,隻會讓軍中士氣受挫,願意從軍的人更少。

    “陛下想慢一點,穩一點,固然是高瞻遠矚,老成之見。可是凡事難求萬全,軍中將士見識有限,不能理解陛下的宏圖遠略,出現幾個急功近利之輩,再正常不過。相比之下,各州郡的官員貪腐才叫觸目驚心,忍無可忍。”

    郭嘉著,舉著已經空聊酒杯,目光炯炯地看著孫策,神情坦蕩。

    孫策搖晃著手中的酒杯,沉默不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