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還是集中,又或者,乾綱獨斷還是群策群力,是最近孫策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賢良文學齊聚汝陽,論政、論學、論道,論政無疑是最重要的內容,漢代儒生被黨錮打壓下去的參政、議政熱情再次被激發出來,而且更加熱烈,即使經過孫權、王粲等饒初步整理、篩選,每送到孫策案頭的上書還是堆成了山。報紙上更是連篇累牘,妙論迭出,戰況之激烈,益州的戰事也要甘拜下風。

    如此熱情,既有報複性反彈的因素,也有打筆仗不會死人,成本太低的原因。

    任何事,一旦成本很低,甚至沒有成本,往往就會失去控製,最後變成莫名其妙的狂熱。

    儒生們寫文章的狂熱還好,軍民好戰的狂熱卻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如果不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這種狂熱帶來的傷害,誰都攔不住他們。隻有等他們撞了南牆,感受到切膚之痛,他們才會清醒。

    黃忠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眼前這點挫折還遠遠不夠,就連黃忠、徐晃等人也沒有真正冷靜,否則黃忠的奏疏不會模棱兩可,不提出任何明確的建議或請求。

    這裏麵既有黃忠本饒不甘,也有軍心士氣的影響。

    孫策當然可以一票否決。聖旨一下,黃忠自然退兵。可是正如楊修所,聖旨能讓黃忠退兵,卻無法決定人心。這股快速發展帶來的陽亢之氣如果不平複,以後還會有別的問題。

    更何況,他本人是反對這種以個人意誌淩駕於集體決策之上的,哪怕他肯定自己是對的。

    曆史的教訓太深刻了。

    “你的也有道理。”孫策露出一絲淺笑。“常聽人,善操舟者,當借水勢,治國亦是如此。德祖,你最近對老子五千言下了不少功夫吧?”

    “功夫倒也談不上,隻是聽得多了,斟酌其中,有些感悟罷了。其實臣對老子並不推崇,臣真正推崇的還是易。剛柔並濟,陰陽平衡,這才是真正的道。一味用柔,難免有陰謀之失。”

    孫策大笑,伸手輕拍楊修的肩膀,卻什麽也沒。

    身為兩個四世三公的豪門唯一的結晶,楊修的確不需要用什麽陰謀。然而他畢竟年輕,低估了人心的險惡,所以在曆史上才會被司馬懿玩得團團轉。如今司馬懿已經搶先一步命歸黃泉,他可以繼續陽光下去。將來的人生路上,他肯定還會受挫,卻不太可能遇到司馬懿那樣沒底線的對手。

    這讓他多少有幾分成就福

    孫策和楊修聊起了《老子》、《莊子》,尤其是《莊子》。

    《莊子》在後世影響極大,在秦漢卻不受人待見,研究《莊子》的人不多。原因也很簡單,漢代儒生重事功,以下為己任,不太接受莊子的避世思想。況且莊子的優美隻能存在於想象中,一旦麵對現實,難免狼狽。他可以在文章裏餐風飲露,在現實中則不免向人借米下鍋。

    就算前世的孫策,對《莊子》也不大認同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