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輕叩案緣,沉吟了片刻,又道:“退一步,若陛下對勸降有把握,就不會命我等張網以待,反而應該是聚集大兵,做強行攻取之勢,逼曹操就範。既然沒有,那勸降也不過是盡人事,聽命罷了。陛下召集下賢良,齊聚汝陽議政,這時候,他是不希望這時候發生大戰的。與經國濟民這樣的大事相比,益州實在不足道。是以,此戰就算開戰,也要將形勢控製在荊楚戰區。”

    諸葛亮抬起頭,看看孫翊,又看看李通等人。“右都護,諸位君侯,這可是陛下對你們的信任啊。”

    孫翊點點頭。“孔明言之有理。陛下主動配合我們,這是何等信任。你我可不能辜負了陛下。”

    李通、蔣欽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都有點不好意思。聽了諸葛亮的分析,他們才意識到這裏麵還有這麽多的考量,絕不是打或者勸降這麽簡單。

    潘濬看了諸葛亮一眼,眉宇間閃過一絲異色。他對形勢有自己的看法,隻是不屑和李通、蔣欽爭論罷了。可是聽了諸葛亮的分析,他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分析更全麵,更深入,非他可及。

    畢竟是陛下身邊成長起來的人,對陛下的心思把握更準。

    諸葛亮看到了潘濬的眼神,卻不動聲色。“承明,公琰,陛下召集賢良論政,你們可有奏疏?”

    潘濬沒吭聲,蔣琬道:“軍師打算上疏嗎?你主政楚州數年,推行新政,感受肯定要比我們深很多。若是軍師軍務繁忙,無暇捉筆,我可以為軍師代勞。”

    諸葛亮想了想,點頭答應。這樣的盛會,他的確不想錯過。如果不是希望伏擊曹操,這一次肯定是要趕去汝陽。可是現在軍務繁忙,他連寫文章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汝陽了。如果蔣琬能夠幫他代筆,也是一個辦法。

    這時候,他才理解子當初為什麽讓他選一項,或從政,或從軍。當初還有些不甘,現在子給了他機會,他才意思到兼顧實在太難,不得不找人幫忙。

    諸葛亮和孫翊商量了軍事部署,又安排人與婁圭聯絡,保持步調一致,這才散去。他留下了潘濬、蔣琬,和他們商量寫文章的事。孫翊沒心情聽他們細,隻打算看最後的結果,徑自回帳去了。

    諸葛亮與潘濬、蔣琬對坐,取出一部書,擺在蔣琬的麵前。潘濬瞥了一眼,見是一部《鹽鐵論考釋》。他知道這部書是龐山民與棗祗合著的經濟大作,雖是對《鹽鐵論》的考釋,實際上裏麵有大量的新論,是大吳新政的發端之作,凡是對經濟民生有興趣的人,都會讀這部書。

    他和蔣琬也不例外,還多次論討這部書的得失,對裏麵的內容可謂是了如指掌。諸葛亮如此慎重的拿出這部書,實在沒什麽必要。

    蔣琬的心情和潘濬差不多,隻是他性子舒緩,臉上看不出一點異樣。他拿起書,隨手翻開,卻不禁眉頭一挑。書裏麵寫滿了批注,是諸葛亮的筆跡,字字端莊,朱色的批注和墨色相襯,燦然可觀,別具美福書裏還夾了不少紙條,上麵同樣寫得密密麻麻,還有多次刪改的痕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