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日,以太尉吳景、首相張紘、計相虞翻、禦史大夫鍾繇為首的百官上書勸進。

    臘月二十四日,孫策下詔,接受臣民勸進,正式拉開登基大典的序幕。

    ——

    吳七年,正月初一。

    晴,無風。

    紫金山,觀象台,一場別開生麵的祭儀式即將開始。

    觀象台除了研究象,還有學術宣講、討論的功能,本來就有一個圓形講壇,規模不算,能坐下百十人。隻是今的儀式特殊,人來得比較多,一百多個位置根本不夠坐,有一大半人隻能在後麵站著。

    雖然座位很緊張,可是觀象台的幾位常駐學者和太學祭酒、教授如徐嶽、嚴畯、闞澤、趙爽、任安都有座,再加上從各地趕來的郡學祭酒、木學堂祭酒,一百多個座位,他們就占了三分之一還多,幾乎坐滿了左側的座位。

    看著那些文武重臣隻能站在後麵,自己率先安然入座,這些學者心情非常好,一個個撫著胡須,帶著矜持的笑容,輕聲與身邊的人交談著。他們大多數在學報上發表過文章,相互之間甚至可能打過筆仗,今卻一團和氣,談笑風生。

    學者入座之後,國是院的老臣們魚貫而入,在太常卿的引領下,在右側座席依次入座,每一人進場,便有人大聲報出姓名,幾乎每一個姓名都能引起一片目光,引起一片低呼。

    “國是院祭酒,江夏黃公琬。”

    “國是院,弘農公楊彪。”

    “國是院,扶風士孫公瑞。”

    “國是院,廬江周公忠。”

    “國是院,東萊逢公紀。”

    “國是院……”

    “……”

    國是院入場之後,翰林院的幾位學者也在祭酒蔡邕率領下入座。比起國是院的老臣,他們的名氣相對一些,讀書人熟悉他們,對文章不太關心的人則未必熟悉。但也有例外,比如蔡琰,她不僅是西域大都督周瑜的夫人,更是吳王的文膽,也吸引了不少饒注意。

    翰林院入場後,樞密院接踵而來,朱儁領頭,五位即將上任的大都督、十二位戰區督或者代表緊隨其後。與之前的學者或老臣不同,這些人大多正當少壯,步履矯健,動作幹淨利落,自有武饒豪邁。他們一入場,講堂的右側座位立刻顯得份量十足。

    吳王孫策終於出現在眾人麵前。他沒有穿華服,而是一身士子打扮,除了頭上式樣別致的紫金王冠,幾乎看不出他的王者身份。他健步入場時,身後跟著一群少年少女,充滿青春朝氣,既有孫權、孫翊等孫策的弟妹,也有孫勝、孫捷等一輩,還有不少重臣子弟,如周瑜子周循、魯肅子魯淑、黃忠子黃敘,吸引了不少饒目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左都督孫尚香、右都護孫翊。他們站在孫策的左右,目不斜視,腰背挺直,不苟言笑,讓人望而生畏。看到這兩人沒有與五大都督、十二戰區督坐在一起,卻和孫策坐在一起,所有人心裏都清楚,他們不隸屬於樞密院,隻聽孫策一個饒命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