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策的逼視下,孫翊不敢掉以輕心,仔細想了想,露出一絲沮喪。“臣弟不及王兄萬一,超過諸葛亮的可能性也不大,怕是駕馭不了他。”

    孫策點點頭,再次拍拍孫翊的肩膀。“知不足,方能有所進。能有這樣的心性,你還有進步的空間。不要急,慢慢來。”他將軍報丟在案上。“暫時先將諸葛亮留在你的麾下,什麽時候你覺得自己駕馭不了,一聲,王兄就將他調回來,安排一個更合適的位置,不辜負了他就是。”

    孫翊大喜過望。“多謝王兄。”

    孫策從案上拿起一疊文書,交給孫翊。“這兩事情多,你幫著處理一部分。看看沒有了諸葛亮輔佐,你還有幾分成色。”

    孫翊樂不可支,連聲答應。孫策轉身,命人傳劉先、周不疑進殿。孫翊心領神會,連忙收起文書,站在一旁觀察。孫策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他將來是要外放,鎮守一方,甚至可能有自己獨立的封國,如何與群臣相處是他現在最需要學習的能力,在孫策身邊觀摩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孫策站在殿中,麵帶微笑,看著步急趨而入的劉先、周不疑。

    他對劉先的興趣不怎麽濃。有文才,有口才,是個做尚書的合格人選,將來資曆夠了,升做尚書令也沒什麽問題。但他的成就也就這樣了,實際政務能力的欠缺,讓他憑政績做到二千石,甚至拜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他觀望得太久,來得太遲,機會已經錯過了。

    周不疑則不然,他還年輕,十歲到二十歲,正是好時候,他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跟上吳國的騰飛。

    孫策和劉先聊了幾句,問了一路的辛苦,感謝劉先對孫翊的幫助,又問他的誌向,邀請他入朝。劉先也是個聰明人,知道自己初來乍到,吳國朝堂上人才濟濟,不可能一步登,占據高位,便謙虛了幾句,將功勞推給諸葛亮等人,又自責不識時務,未能及時投效,不死已經是幸運,願戴罪立功雲雲。

    孫策聘劉先為尚書郎,留在身邊,近距離觀察。

    話題隨即轉到了周不疑身上。這時,孫策蹲了下來,與周不疑麵對麵。

    孫策與劉先話時,周不疑低著頭,神態恭謹,卻一直凝神傾聽孫策話。見孫策蹲下與他話,大感意外,連忙撩起衣擺,跪倒在地。

    “泉陵布衣,周氏子不疑,見過大王。”

    孫策笑笑,伸手將周不疑撫起,輕拍他的肩膀,笑盈盈地道:“聽人,你是神童。”

    周不疑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禮。“聖人麵前,不敢自稱神童,不過早慧些罷了。泉陵偏僻,鄉人無知,以訛傳訛,以一當十,不足為訓。”

    “百聞不如一見。”孫策指指自己的腿。“你猜猜,孤這是何意?”

    周不疑打量了孫策一眼,略作思索,再次拱手。“子妄測,大王當是效燕昭王故事。”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