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一陣,重歸正題。

    對是否接受並州請降,孫策和沮授等人有分歧。分歧的關鍵在於取並州之後是移兵益州,繼續作戰,還是停下來,休整幾年。所有人都清楚,兵不可久,連續作戰如同竭澤而漁,遲早會支撐不住,可是形勢如此,人人爭先,就像飛馳的戰車,想一下子停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處理不當,甚至會翻車。

    孫策希望以並州為阻礙物,延緩大軍的步伐,穩一穩,調整一下節奏。

    沮授、劉曄不讚成這麽做。

    沮授認為並州實力有限,太行山險,大軍難以展開,練兵的效果有,練將的效果有限,消耗卻太大,得不償失。以冀州為例,為了供應這兩路大軍,需要動用十幾萬勞力,嚴重影響當地生產的恢複。再加上供應幽州,幾乎沒什麽節餘可言。如果拿下並州,戰事結束,就算是將士就在休整,消耗也會得多。

    至於對並州的補貼,且不並州人口有限,沒有戰事的拖累,自給自足不成問題,就算需要調撥一些錢糧,數額也有限。戰事結束,並州可以成為對匈奴、鮮卑作戰的前進基地,幫助也很大。

    沮授也同意將士氣盛,有可能會催迫著立刻進攻益州,但他認為這是可以控製的,隻要孫策有這個定力,不為所惑,誰能勉強他不成?

    劉曄的意見與沮授相似,他也認為盡快平定並州利大於弊。沒有了並州這個後顧之憂,孫策可以考慮在洛陽定都,然後一心一意的解決益州和交州問題,兗豫青徐及冀揚則可以安心生產,為大軍提供錢糧。就算暫時不發動進攻,也能對益州形成足夠的壓力。時間長了,總能找到突破點。

    軍師祭酒和仆射都持反對意見,孫策自然不能簡單的否決。以並州為磨刀石,錘煉江東兵,本身就有爭議,沮授、劉曄隻不過是將這種意見委婉的表達出來而已。他如果堅持,豈不等於承認他被江東係裹脅,已經失去了控製。

    孫策隻能將這件事擱置,處理的辦法就是提出苛刻的條件,讓並州人難以接受,借以延緩談判的進程。如果並州人答應了,他也不虧。如果並州人不答應,那他的目的也達到了。

    條件之一就是對並州世家問責,尤其是祁縣王家。有袁紹的先例在前,王允的墳可以不掘,但責任必須追究。作為目前並州的掌權者,王蓋兄弟也休想逃脫,換一麵旗幟,繼續做土霸王是不可能的。

    孫策原本以為這個條件很苛刻,王柔絕不會答應,至少要請示一下王蓋再。沒曾想,確認了王蓋等人不會有性命之憂後,王柔一口答應了所有的條件。

    孫策很無語,卻不好再反悔,隻得派人與王柔洽談具體細節。後來他才了解到,王蓋兄弟雖然控製了並州,但他的控製力有限,也不是他們就能了算,如果支持他們的世家不答應,他們什麽也做不了。那些世家他們並不是王家的門生故吏,支持他們隻是出於利益,並沒有道義上的責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